[ 發布日期:2019/11/8 13:47:52 ] 瀏覽人數: 9542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勤勞、勇敢、質樸的民族,愛好和平、幸福的生 活、 追求美好事物。 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自然界存在最廣,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賞石。可以這樣講。它一直伴 隨著人類的進化過程和人類走向文明的過程。人類對于奇石(賞石)審美意識產 生的心理、 生理和人們應用石的歷史等方面來考慮。人類的審美意識是一個由各 種心理形式交織成的意識系統。它包括了感覺、知覺、想象、理解、情感等生理 心理的相互融合與滲透。 以及通過人類具有社會和其依賴的生物生理機制的組合、 交叉、 協調構成了人類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這種生理基礎是我們祖先在自然界 長期進化中逐漸形成,并升華為一種“欣賞情感”和“鑒賞愉悅” 。
一、 “神秘感”與“祟拜”在石文化起源及審美意識形成中的作用。
我國遠古時代就產生了自然崇拜的表現。正如古人以自然奇石和山岳為“圖 騰”進行崇拜。如河南嵩山(登封縣)境內的“啟母石”曾使多少華夏子孫頂禮 膜拜。我國羌族至今還將“白石”作為民族圖騰而受到敬拜。而我們的先人對自 然山水的崇拜就更為久遠, 人類長期對山水產生興趣并由此產生審美的心理。直 接的原動力是來源于原始人類對自然山水的依戀開始的。 “天人合一”是講人類 就是從山水中孕育出來的,自始就與山水相依存。山河大地,是人類的安身立命 之所,構成生態環境的基礎,為人們提供了生活資源、精神財富,好像母親的乳 汁養育著她的兒女:山水又是人們實踐活動的主要對象。
人們對山水泉石的崇拜, 是人與自然的原始宗教關系的體現。 人受惠于自然, 取之于自然,同時,又受制于自然。人對自然有敬的一面。也有畏的一面。在文 明發展的初期。人們由于對自然的敬畏,相信山中有播風雨的神力。以開始了最 初的山神祭祀,發展到對巨(形奇)石和古樹的崇拜,這種自然崇拜被歸納為對 天地的崇拜。 此后, 隨著農業生產、 思維能力的產生與發展, 尤其是帝王出現后, 天了祭祀天地的場所逐漸神圣起來,顯示出從自然崇 拜走向神道設教的政教結合。所謂“五岳” (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恒 山、 ) 、 “四讀” (長江、黃河、淮河、濱水)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基礎上形成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覺 和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先人逐漸對自然界產生了審美要求,以 審美態度對待山水泉石,與之建立起審美關系。山水泉石之美是一種精神價值。 是人與自然之間所建立起來的親善而又和諧的關系的特殊體現。 人與山水泉石之 間審美關系的建立和發現,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征。
二、賞石審美中的愉悅和移情作用。
其實, 人類對賞石直接的原動力來源于原始人類對自然界美麗山水在生理上 的愉悅感產生的反復作用,使人的心理對外界審美主體形成了一種依戀關系。
那么人為什么見到美麗的山水泉石會產生生理和心理的愉悅感呢?這種 “共 鳴” 。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與自然高度適應性有關。人類生理結構 和系統是自然選擇與進化的結果。正如人類的眼睛顯然還進化出一些其他特點。 最能清除人的精神緊張的顏色是綠色, 這和人類祖先的樹居和洞穴居生活是有關 的, 因為人類在綠化的環境中有安全感和舒適感。而由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文化所生出來的賞 石文化的主要內涵,集中體現在石的人化、人格化等方面,這些手法的運用從很 大程度來說與人在自然審美活動中的內模仿與移情作用有關。 內模仿是人面對審 美客體時, 人的知覺會按照客體的性質進行模仿活動。由于內模仿使人產生相應 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比”與“興”產生重要因素。而移情作 用是在山水泉石審美過程中, 將人主體的情感灌注、投射或轉移至山水泉石客體 之中的一種現象而已。
移情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將無生命的靜止客體灌入生命內涵;二是擬人化描 述;三是心情外射,將自己的感情完全移入客體中去,認為客體也一定會有這種 情感; 四是將人的外貌當作內心表征的移情。 如唐〃 白居易 《太湖石記》 中有 “如 靈丘鮮云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縝繽潤削成如瓚者。有廉枝銳劌如 劍戟者。又有如虬如鳳。若 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 。明〃林有 麟《素園石譜》自序“石之大、崒 盡于五岳,而道書所稱謂天福地靈蹤化人之 居,則皆有怪青奇碧焉” “雨深苔屋。秋爽長林。風入棱波。衰玉自奏。一編隱 幾。 莞爾不言。 一洗人間肉飛絲語境界” , “雖然九州之外。 復有九州。 五岳一拳。 猶可芥納。若作是觀。江頭數餅。己具嵩衡岱微體矣” 。
從這里不難看出, 賞石不僅是自然之物,而且也是和人類有同情感的大自然 的縮影。正如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所說: “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 。
三、石的實用性是形成審美心量和賞石文化情感的推動力。
自然山水泉石在地球上存在的時何比人類文明史早很多。而人類與石結緣, 那只是類人猿向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開始的第一步。 尤其是人類從狩獵過渡到農耕。 人類始終與石為生,與石為伴:鉆石取火,石穴避寒,石矛狩獵,石犁農耕,石 刀播種。隨著其生產方式的變化,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又出現 了石磨、石碾、石臼、石輪、石盆、石凳、石燈、石碗等生活用品和器皿。石墻、 石瓦、石門、石柱、石井、石梁等建筑用石和簡單的石雕、石刻、石畫等裝飾性 的石之藝術。后來發展到用巖石提煉金屬,用煤巖作燃料等。同時創造出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特 有的玉文化和石藥文化(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先人早就發展礦物巖石中的藥用價值) ,另外文人 的文房用石也為世界的一大特色。如硯臺石、印章石、鎮子石、屏風石等、以及 園林用石。如園林中的孤賞石,庭堂內的供石,其它疊山理水的自然石等。
談到玉器,許多都認為玉器只是用來裝飾之用,其實在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玉器種類 繁多,可謂異彩紛呈。按其用途,大致可分為:裝飾品類、工具類、兵器類、用 具類、禮品類、像生類、葬器類、陳設品類、文房用具類、佩飾類等等。
關于石的藥用性:近來閱讀了明代著明中醫藥家李時珍的巨著《本草鋼目》 一書。其中第八卷至第十一卷中其記述了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中醫藥用的各類礦物巖石百余種。 分為金石部〔金類二十八種、玉類十類十四種」 (第八卷) ,石部二十二種(第九 卷) ,石部三十九種(第十卷) ,石部鹵石類二十種(第十一卷)附錄二十九種。 共計一百五十余種。 用現代人的審美觀點來看,其中可用于觀賞的石種礦物竟有四、五十種之多。 人們對某些具有觀賞和使用價值的石(玉) ,逐步有所認識,并結下了濃厚 的感情。如果說,早期人類生活特性上形成了對石審美的生理基礎的話,人們對 于石的可利用性的認識則是賞石審美與石文化(玉文化、賞石文化)的發展重要 的推動力,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傳統賞石文化形成的內驅力都是以賞石的使用性開始,并非功利 性。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 。表現了儒家子弟陶然于自然的閑適 心情。另外,孺家的“比德”思想也對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賞石文化產生了一些影響。在品賞奇 石時,講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賞石 (風景石、景觀石)景象看成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
自古以來,人們與山水泉石相依相伴,視山水泉石為安身立命之所。人們從 自身的需求出發,把山水泉石視為實用的對象,崇拜的對象,審美的對象,對其 加以欣賞、歌頌和贊美,對自然山水泉石美的欣賞與人們的精神生活,道德觀念 聯系起來。作為真,善,美的一種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賞石審美情趣 進入以物“比德”和觀石“暢神”的境界。我們所說的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賞石文化對東方諸國 的影響,不是或主要不是指這種文化的形式,而是指這種文化活動的內涵。在這 種文化中體現出的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人的作風和氣派,既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人特有的精神、氣質、崇尚、癖 好。在這種高雅文化中所追求的真摯、崇尚、純潔。這種文化活動可以開啟人們 心靈窗戶,可以凈化人們的靈魂,養成一種善良、安樣、明凈、平和的品格。借 以可以開啟智慧,抒發性靈、清解愁悶、創造意境,從“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 , 并達到天人相際,物我兩忘,出神入化。進而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會自足和美滿。 對別人表現了善良和寬容。這種愛好活動,既然是文化,就必然具有靈魂的感染 力,時間、空間、民族、階級、乃至地域的穿透和浸淫力。對整個世界來說,這 種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傳統賞石文化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意義必將更加的深遠,其需求 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