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史學家羅香林教授(一九○六──九七八年)誕辰一百周年。羅香林字元一,號乙堂,祖籍廣東興寧,是著名的客家研究開拓者。其《客家研究導論》及《客家源流考》乃「客家學」研究扛鼎之作,而《香港前代史》、《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亦可謂「香港史」研究之權威。羅氏發表于報紙和雜志的「輕量級」論文也有不少,其中在一九七一年發表于《食貨月刊》的《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跡及其與香港建設之關系》,既述說香港早期之打石行業,也分析了早年在港客家人的發跡歷史,讀之趣味盎然。
打石行業養活千人
香港地區的巖石,以火成巖為主,其中以酸性火成巖和花崗石占多數。除了近表層的經過長期風化而腐蝕外,藏于表土下的巖層,組織結實,紋理均勻,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香港開埠初期,打石是重要行業。據一八四一年五月十五日《香港公報》(Hong Kong Gazette,又譯《香港鈔報》)所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僅港島就有石礦場六個,分別位于亞公巖、石澳、筲箕灣、大石下、土地灣、石塘咀。一八四一年英國海軍卑路乍(港島卑路乍街即因其人得名)船長所繪之《香港和附近一帶水域圖》(The Nautical Chart By Captain Edward Belcher),即有「大石下」(Tysheagar)之名。同年五月二日出版的香港政府第二號憲報,亦有「大石下,石礦場小村,人口二十」之記錄。可知英軍占港前,已有「大石下」之地名。
香港開采之石材http://www.stonebuy.com/──花崗石,除供本土之用,主要運往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內地作建筑材料,可以說,石材http://www.stonebuy.com/乃香港早年主要的出口http://en.stonebuy.com/商品。據一八四九年出版的《英國議會文書》載,在一九四八年,裝運出口http://en.stonebuy.com/石料之大船多達數十艘,每艘約七十至一百噸,從事運輸石料之搬運工約有一千人。僅搬運工就有千人,這還未算上開采和加工之石匠,打石業行頭之大,可以想見。
打石業客籍人天下
香港島各山崖,多為火成巖之花崗石所構成,今日港島西部之石塘嘴一帶,巖石尤多。此類巖石,為建筑屋宇之良好材料。據黎晉偉編著《香港百年史》中《水坑口與石塘嘴》一文載,最先至石塘嘴一帶打石者,似以惠州府屬客人為較著。至清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有長樂石匠名朱居元者,于其地建立村莊。打石工人在石塘嘴一帶開采石材http://www.stonebuy.com/,打成石磚,再由搬運工搬運至香港仔,等候船只運送到廣州等地。石磚未運走前,一般寄放于香港仔海岸,分行排列,稱為石排,久之遂稱該海岸為石排灣。
香港之石工,多來自嘉應州五華人,今西自荷李活道,經西營盤,以至石塘嘴、薄扶林等處,東自大道東經跑馬地、銅鑼灣、大坑、北角,以至筲箕灣等地皆為石工往來打石之地。今荷李活道文武廟正門石柱,題有「道光三十年季冬吉立。沐恩弟子樂邑曾順利石店,敬送石柱一對。」道光三十年,即公元一八五○年,時為英政府接管第九年。可知嘉應州所屬長樂縣(今五華縣),其石匠遷入香港之早。而西營盤、薄扶林、大坑、筲箕灣等地,遂為石匠聚居村落。
開埠初之華人富豪
香港早期以打石而致富者,有鄧元昌、曾三利、曾瓊記、袁石秀、李瑞琴、李漢四等。
鄧元昌,原名酉元。其祖先原籍五華河口七都圍,后徙赤溪,至元昌始遷香港,于文武廟附近,開設元昌石行。鄧元昌在其兄弟中排行第六,故俗稱阿焦六,又稱打石六。其人誠實干練,得港府信任,故承辦石工特多。今石塘嘴至西營盤一帶,昔多石山橫阻,鄧元昌不乏開鑿之功。據稱,鄧元昌為人樂善好施,九龍慈云山之觀音廟,尚存元昌石行捐奉之云石,其鏤文云:「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冬月吉旦,觀音堂沐恩樂邑元昌店鄧酉元敬奉。」
曾三利,別字貫萬,俗稱矮哥三,原籍五華圓田。兄弟二人從小赴港,初在筲箕灣為人打石,得事主賞識重用,不數年即開設大元石行,為港政府承開石山,獲利漸豐,越二十年,在今新界沙田親建「山廈圍」大屋,其形制沿襲東江家屋式。中屋三進,中進為花廳,上進為家廟,四周為圍樓,圍樓四角,復為炮樓,今稱「曾大屋」,為港區客籍屋宇之典型建筑。
開埠初,采石工作集中在港島北岸,較大的石礦分別位于維多利亞城的東西兩旁。東面的有大坑、銅鑼灣、鰂魚涌(Quarry Bay,即石礦灣)、北角、亞公巖和筲箕灣、西面有西營盤、石塘咀及薄扶林。稍后擴展至九龍的土瓜灣、何文田、大角咀、昂船洲、鯉魚門、茶果嶺、茜草灣、牛頭角。據香港政府一八七二年的記錄,從事打石及有關行業者,占全港總就業人數百分之八。港督之華人事務秘書郭士立(C. Gutzlaff)曾在開埠初指出,花崗石材http://www.stonebuy.com/是香港當年唯一的出口http://en.stonebuy.com/產品http://www.stonebuy.com/sample/,每月有數以十計滿載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的船只開赴內地,利潤可觀。
古建筑具歐陸風采
打石業可細分為打蠻石、打地牛、打光面石、打碑石及打碎石五類。所謂「打蠻石」,即從石山鑿出完整大石塊,以供筑堤壩及建避風塘等工程用。今中上環不少護土墻,即用「蠻石」砌成。所謂「打地牛」,即將開采石料打成長方形石磚,供建圍墻、地臺及屋宇用。「打光面石」就是將石料打成石塊、石柱或石獅等,并將表面打滑,作大樓外墻、廊柱及裝飾之用,舊中銀大廈和早期的金字塔式匯豐銀行,以至中區的舊法院,皆以「光面石」建造,古樸典雅,一派歐陸風采,是昔日香港之重要標志。「打碑石」多用于紀念碑或墓碑,今灣仔、跑馬地仍有此行業。「打碎石」即將零散石塊敲碎,以便混和水泥和沙,用作混凝土。
在各派工匠中,嘉應州石匠以打石柱及門框見著,肇慶石匠則擅刻石碑及其它小巧石具。石行東主之商會組織稱為「永勝堂」,會員近百,訂有行規。此外,石材http://www.stonebuy.com/運輸自成行業,其運輸船只稱為「大尾艇」,十九世紀時,以陳得亨(又名陳哲明)為著名,其經營之「義興號」,在九龍城及佛山均有分號.
福鼎黑684、中國黑、山西黑、蒙古黑、小藍寶,蝦紅、沙漠棕、雞血...
英國棕、木瑪麗、印度紅,紅棕、紅鉆、啡鉆,黃金麻、金鉆麻
青石、青石板、青石板材、貴州青石、文化石、石雕、石材雕刻、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