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1/3/11 16:18:34 ] 瀏覽人數: 1497
3月8日,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資源部原副部長曹衛星在發言中建議,要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提升各類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和利用價值。
圖片來源于網絡
礦業開發必然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對礦業用地進行生態修復,直接關系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有數據顯示,我國礦業廢棄地待復墾與生態修復土地面積約3930萬畝,自2012 年國家開展礦業廢棄地復墾試點工作開始,總下達復墾修復比例不到2%,已復墾實施驗收率不到40%,礦業廢棄地復墾工作已成為我國當前的緊迫任務之一。
曹衛星表示,我國土地資源總量雖多,但適宜高強度開發利用的較為有限,且區域分布極不平衡。當前,我國土地資源保護與利用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截至2018年底,全國土地復墾率不足40%,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70—80%水平。
曹衛星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樹立大土地觀,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全力提升土地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
曹衛星建議,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構建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控,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建設用地減量化行動,統籌控制總量、優化增量、盤活存量,省域農業用地和生態用地不低于國土面積的2/3,推動形成科學有序、宜居適度、山清水秀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
曹衛星強調,要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提高土地資源承載能力。大力推進土地工程科技創新,加大多元化投入力度,提高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水平,持續推進礦山環境、水流域與濕地、退化與污染土地、鹽堿地等領域的規模化綜合治理。
此外,曹衛星還建議,加快智慧國土平臺建設,提升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統一基礎地理信息為依托,以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為本底,構建國土資源天空地立體化遙感監測“一張圖”,并融合智能分析與決策支持,建立實時監管和數據共享平臺;發展“規、批、供、用、修、查、登”全流程數字化國土管護新體系,推進自然資源治理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