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xbox高清视频线,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云南省元江縣簽訂6億元石材開發...

新手投資石材加盟店要如何選址

八月末中國北山東部石材城項目...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展會訊息| 石材百科| 石材雙譯| 建材市場| 石材術語| 石材協會| 報刊書籍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新聞中心 > 石材相關 > 正文

中國歷代文人多愛石

[ 發布日期:2008/6/3 8:27:38 ] 瀏覽人數: 6893
   偉大祖國的錦山秀水,大自然的日月光華、鬼斧神工,豐厚的華夏人文底蘊,共同孕育了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奇石,也孕育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賞石文化。
 
    奇石,在我國古代人們稱作石玩或玩石,石供或供石,怪石或靈石。我們近代人送給它更多更加美麗誘人的名字,如觀賞石、欣賞石、彩石、美石、珍石、藝石、異石、雅石、巧石、文石、水石、壽石等等。關于它的概念或定義,說法很多,對其包含的內容和范圍也意見不一。但有一點是基本上一致的,就是除個別特殊情況外,奇石是指自然形成的獨特的蘊含某種意境。體現某一特定事件,或相似山川景物、人物形象、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具有藝術欣賞及收藏價值的天然石體。其中也包括遠古遺存和億萬年自然形成的各種動植物化石。正如一位當代奇石收藏家、鑒賞家在一首《賞石樂》里唱出的詩句:“大干世界奇石中,詩情畫意雅趣濃。天然繪塑出瑰寶,日月造化顯神工。蘊含人類長河史,濃縮自然云雨情。采藏賞石益身心,風韻醉人樂無窮”。的確,采藏和觀賞石是一件賞心悅目、益心強身、養性育德、勵志開慧、其樂無窮的高雅之事。
 
    古往今來,我國文人雅士大多愛戀藏石賞石。他們不僅對奇石懷有深厚的敬仰之心、傾慕之情,而且不少人以石為友,以石為師,以石為伍,以石為樂,甚至有的以石為終生侶伴,吟詩作賦,須臾不離,也有些人以石為題材,進行詩、書、畫、戲劇、小說等文藝和藝術創作,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傳世佳作,連同他們嗜愛奇石的故事,被世人廣為傳誦,成為世代佳話。從古老史書《淮南子·女媧補天》中記載的“女媧五彩石補天”,到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等,其中都以“靈石萬能”的觀念和對靈石的無限崇拜,以石為小說的原名或小說的始終篇章,寫出了與靈石(奇石)密切關聯的極為動人的故事,而成為不朽作品。從而可以看出,歷代文學巨匠大都對奇石鐘愛至極,有許多文人墨客既是著名作家、藝術家,也是奇石收藏家、鑒賞家。
 
    我國采石、藏石、賞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夏代齊魯就是我國奇石的主要產地之一。《尚書·禹貢》記載,當時即將“泰山山谷中產怪石”列入給禹王進貢的珍品之一。稍晚又出現了記錄126處礦物奇石產地的《山海經》。在《詩經》中也有不少贊美奇石的詩篇。春秋時期的孔子曾提出觀賞玉石的審美最高境界的道德美。他答子貢問時,將“君子比德于玉”,以玉喻人,以對玉石的觀賞悟出儒家之道德倫理,“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從而提煉出“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形成儒家道德之大全。孔子把玉石之美與人性之美相溶相化,由物質美轉化為精神美,這也是孔子對奇石美學的一大貢獻。戰國時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也是一位奇石愛好者。他在光照日月的詩篇中多處寫到奇石。他的帽子上嵌著“明月寶璐”;衣服上佩著“昆侖玉英”;乘的車是用玉石做的輪子;帶的干糧是用玉石磨的精粉;直到最后的汩羅殉國時也是抱石投江。這時的楚國還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奇石收藏家卞和。他在家鄉的荊山腳下采到一塊“落鳳石”獻給楚王雕琢成“和氏璧”,創下了世界最高的“連城價值”,并引發出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這一奇珍異寶被130多位帝王收藏1600余年,又創造了收藏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
 
    從秦漢至南北朝,也有不少有關奇石的記載。特別是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提倡,奇石已大量進入皇家宮苑和貴族園林。同時也有人開始了河卵石的玩賞。東晉末期,大詩人陶淵明宅邊有一方縱橫丈余的天然大巖石,他常常坐臥其上賞菊、飲酒、賦詩,他見此石有醒腦提神之獨特功效,就給它取名“醒石”。此舉引得后人艷慕不已,尊他為賞石祖師。宋人程師孟做詩詠曰:“萬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涼。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
 
    隋唐時代開始,收藏賞玩奇石逐漸形成一種潮流。一些具有藝術家氣質的文人雅土及官宦,取代帝王貴族,成為賞石界主流。他們將奇石引入民間,引進書房客廳,閑時面對奇石,流連不已,并由此勃發詩興。在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奇石史上,民間收藏奇石的先驅,要數詩圣杜甫。據《素園石譜》記載,杜甫曾收得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遠的奇石,供于草堂,經常與鄉親們共賞。大詩人為其取名“小祝融”。“祝融”乃南岳衡山五峰中最為高峻者之一,可見他對此石喜愛之深。比杜甫稍晚的李勉(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收有二方名石,一為“羅浮山石”,一為“海門山石”。唐代一些著名的詩人,如劉禹錫、自居易、張祜、陸龜蒙、皮日休。杜牧等,也都是奇石愛好者、收藏家,并寫過一些贊詠奇石的詩文。張祜當時以收藏太湖石著名。他死后,所藏名石風流云散。自號“天隨子”的“江湖散人”陸龜蒙還為之哭道:“一林石筍散豪家”,感嘆不已。唐代最有名的藏石家當首推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他在東都洛陽城郊筑有平泉莊,藏奇石數千,“奇石林立左右”。他寫過《題奇石》詩多首,其一云:“蘊玉抱清暉,閑庭日瀟灑,塊然天地間,自是孤生者。”李德裕臨終還遺言子孫:“凡將藏石讓他人者非吾子孫也。”李德裕敗落后,其奇石景觀被湮沒或被人掠奪。有趣的是,后來在政治上與李德裕勢不兩立的宰相牛僧孺也酷愛奇石,并以收羅太湖石之富而自豪。他在其府第歸仁里和南郊別墅中藏石極富,并且“與石為伍”,“待石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一次,蘇州府太守贈他一塊“奇狀絕倫”的太湖石,他欣喜異常,特邀白居易、劉禹錫共賞,并為此石酬唱往返,留下了數首詠石詩篇。白居易著名的賞石散文《太湖石記》,即為牛僧孺藏石所寫。怪不得宋人劉克莊因此而嘆道:“牛李嗜如冰炭,惟愛石則如一人”。自居易在《太湖石記》中,提出奇石是一種縮景藝術,優游其間可達到“適意”境界的賞石理論。他在《太湖石記》中云:“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瘰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他所作《太湖石》詩曰:“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云跟,風氣通巖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自居易實際上可稱為我國賞石理論的開拓者。奇怪的是,賞石名家自居易竟然長期不藏石。他曾任蘇州刺史,蘇州就在太湖邊上,命人取石如探囊取物,可他始終抱著“久官蘇州,不置太湖石一片”(自云)的態度。后人不解其意說三道四,幾多猜疑。現在看來,他如此作為,僅僅是一種避禍的方法。因為當時牛、李二相都愛石成癖,可在政治上又勢若冰炭,黨爭激烈,多次輪番執政。白居易雖偏于牛黨,但他身為地方官,自己采石藏石,勢必要對上司有所表示,其間糾葛難以解清,于是索性一石不藏。自居易曾寫過《雙石》詩:“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丑。萬古遺水濱,一朝入吾手。老蛟蟠作足,古劍插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他鐘愛奇石,垂垂老矣,實在忍不住,而在他作的《誦云詩》長詩中表達出想與“得自洞庭口”的“雙石”為伴,也還是小心翼翼地“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好在“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白翁才滿意地笑了。
 
    到了宋代,徽宗趙佶“積石筑山”,搜集民間花石,以“花石綱”大搞宮苑中的“壽山良岳”。他“每見一石,皆大歡喜,對特殊的玩石欣賞品玩”,并親作《良岳記》等石銘。宋代最值得傳頌的,是出現了蘇軾、米芾這兩個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賞石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大藝術家。蘇軾號“東坡居士”,賞石、玩石的胸襟就和他的性,隋一樣闊達磊落,舉凡山水石景、抽象石、紋理石、色彩石等,都隨性所至,隨興所玩,并沒有什么拘束。元豐三年(1080年)他被貶湖北黃州,發現“齊安江上往往得美石”,“溫潤如玉,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即便會畫畫的人著意繪之也不能及,在江邊嬉戲的孩子們常可摸到。東坡想了個好主意,用糖塊和小孩交易。這樣他先后得二百八十九枚,“大者經寸,小者如棗栗菱芡”。他還特意用古銅盆注水供養,時常玩賞,怡然自得。不久,東坡好友佛印禪師遣使來看望他,東坡遂將這些小石作為珍貴禮品供獻給和尚,還專門作了一篇有名的《怪石供》,以記始末。
 
    蘇東坡在楊州時獲得兩塊奇石,一白一綠,白色“正白可鑒”,綠色“岡巒迤邐”。雙石石質細膩,紋理清晰,色彩亮晶,甚為美觀。尤其是綠色的一塊崗巒突兀,有洞穴直達石背,洞天勝景,意境幽遠,于是他吟詩揮毫:“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眉”,十分喜愛,自夸其為“稀世之寶”。他想起甘肅的仇池山四面陡絕,山上卻可引泉灌田,十分奇特,遂將此石題名為”仇池石”。后來在他的詩中仍有“夢中仇池千仞巖”的絕句,足見他對奇石懷情之深。東坡還京后,駙馬都尉王詵知道他有此奇石,乃“以小詩借觀,意在于奪去”。王詵是東坡的詩友,也是個才子。東坡見來者不善,也以詩答之,希望借觀后能“完璧歸趙”,但想想還是不放心,就生出一計,提出要借觀王詵珍藏的畫中珍品一韓軒的《牧馬圖》。這下由于點到了痛處,“晉卿(王詵字)難之”,只得一笑了之。
 
    兩年之后,蘇東坡遷貶惠州時,路經湖口,在藏石家李正臣家中見到了一塊奇石,高起部分聳立挺偉,像崢嶸巨峰,低下部分委婉曲折,像低洼深谷,形勢宛轉盤旋,宛如九華山縮在壺中,因此題名為“壺中九華”,并大發詩興曰:“前溪電轉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從詩中可見,蘇東坡頗想重金買得此石,只因行色匆匆未果。八年后,東坡又路經湖口,再訪李正臣,豈料“壺中九華”早己被好事者購去。東坡悵悵不已,和前韻又做詩一首,其中有:“尤物己隨清夢斷”之句,可見八年來東坡對此石情深難舍。第二年,詩人黃庭堅泊舟湖口岸,李正臣持蘇東坡詩二首來覲見。此時石既不見,東坡也己下世了,黃庭堅感嘆不已,也步蘇詩韻作七律一首,感懷故友。上述“壺中九華”的故事,也就成為我國賞石史上一段佳話。
 
    蘇東坡除了以上的名石外,還藏有雪浪石、小有洞天石、沉香石、石芝等石。他那雪浪石、黑石,白雪白脈尤如畫家孫知微所作水澗奔涌圖,他十分喜愛,就把自己書房題名為“雪浪齋”。他藏石,石種不一,形態各異,并首創了以水供養紋理彩石的方法,還多次提出以盤供石,即山水景石不可隨意放置。他還就奇石鑒賞發表了獨特的見解,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則石之干態萬狀皆從此出。丑而雄,丑而秀也。”此論豐富和發展了奇石鑒賞理論,成為我們鑒賞奇石原理之一,為后人津津樂道。
 
    宋代米芾的藏石、賞石、論石,更是造詣頗深,感人至深,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米芾,初名黻,字符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居士等。因官職之故又稱米南宮。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書法圓韌遒勁,氣勢飛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北宋“四大書家”。他大力提倡“抒胸寫意”的水墨畫。他的畫,以不趨時尚、變古創新而擅名。他創造的“米家山”(或“米點山水”、“米點云門”),借助水墨橫點,描寫云山雨樹,水氣淹潤,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格調表現了江南空蒙倏忽的自然景象,并書寫出畫家自己的心緒感受,深受后世推崇。米芾好蓄奇石,在賞石中他常能獲得書畫創作的靈感;同時又將自己的書畫創作理論運用于品石,提出了“皺、瘦、透、漏”四原則,以至當今賞石界仍將此四字奉為品評太湖石(園林石)高下等第的圭臬。
 
    米芾在安徽就任無為軍知州時,初入官署,便見署衙庭院中立一塊大石,“狀奇丑”,米芾如遇仙一般,非常驚訝,深為此石神奇的造型所震撼,以為此石“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立命仆從更衣長袍,整理帽冠,對著奇石下拜道:“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此足以當吾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米顛拜石”的故事。
 
    米芾的上司楊次公(字杰)聽說他在署衙嗜石成癖,深恐他弄石廢事,就去正言相勸。米芾見上司到來,便從左袖中取出一石,此石“嵌空玲瓏,峰巒洞空皆具,色極清潤”。他對上司說,“如此石,安得不愛?”豈料楊次公看都不看。米芾只得納回袖中,又取出一石,乃“疊嶂層巒,奇巧更勝”。楊次公仍不顧。米芾無奈,悻悻然又摸出一石,那是“盡天畫神鏤之巧”的神品。他好似受了委屈般道:“如此石,安得不愛?”楊次公此時像是被驚醒一般,大聲道:“非獨公愛,我亦愛也!”順勢將石從米芾手中攫得,頭也不回,登車而去。    ’
 
    宋代有名的文人,除了蘇軾、米芾之外,癡迷奇石者還有許多人,如范成大、葉夢得、陸游等都是當時的藏石名家。號稱“云林居士”的杜綰(字季楊),是宰相杜衍之孫。他既是當時的奇石收藏家,又是奇石鑒賞家,對奇石理論大有研究創新。他撰寫的品石專著《云林石譜》,后來被收入《四庫全書》,其中匯載的石品有一百十六種,對每種奇石都開具出出產地址、采集方法,還介紹了它們的形狀、色澤,品賞了它們的等第高下,正是一部像征宋代賞石文化全面發展的帶有總結性質的奇石專著,也是在歷代賞石界享有很高聲譽的一大名著。尤為可貴的是石譜中還對魚類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成因作了介紹,其見解至今仍閃爍著科學的光輝。
 
    到了元代,文人學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遺風,也以藏石賞石為時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趙孟卿、管道升夫婦。趙孟卿,字子昂,在書法、山水人物畫及詩文上均有極高的造詣。管道升,字仲姬,是一個極有藝術氣質的才女,他們夫婦倆在創作之余,往往摩挲把玩供于幾案上的奇石,吟哦不已。據《云煙過眼錄》記載,趙府藏靈璧石“香山”一座,底座上鐫有“云根”二字;還有兩方名石,一曰“垂云”,一日“沁雪”,都極為古樸典雅、端莊秀麗,珍之若寶。趙孟卿曾為其另一收藏名石“太秀麗華”題銘:“片石何狀,天然自若,示我以補,我思古人,真風眇邈。”趙的文字交張雨生平最慕米芾為人,也以蓄石為樂,他的一方“玉恩堂研山”石,“峰巒起伏,巖壑晦明,窈窕窳隆,盤屈秀微”,后為《素園石譜》作者林有麟祖上所得,傳到有麟,更為珍視,題銘曰:“奇云潤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寶茲世澤。”
 
    明清時代,隨著園林藝術的大發展,我國奇石文化進入了新的興盛期,已知流傳至今的奇石專著就有十多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文震亨的《長物志》中有關章節、清代宋犖的《怪石贊》和沈心的《怪石錄》等。林有麟,字仁甫,曾任龍安知府。他不僅編寫了我國最早的一本圖文并茂的石譜,而且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藏石家。林家是藏石世家,到有麟這一代已積有不少名石。為此林有麟專辟玄沁館禮石,并將各種奇石加上品銘、題詠。他還很喜歡收藏色彩美麗、圖案豐富的“六合石(即雨花石)等卵石,并一一品賞,惠以嘉名。他收藏的奇石“青蓮舫”,是他的齋名。
 
     明代另一最有名的藏石家當數米萬鐘。他乃米沛之后裔,是萬歷年間的進士,官至江西按察使。因愛石如親友,故自號“友石”。昊長允在《垣宸識余》中介紹:“米氏萬鐘嗜石成癖,宦游四方,惟石而已。”他所藏石有靈壁石、英石、仇沁石等,無不奇巧殊絕,各具形勝。最為稱道的是這些奇石多為古物,有的己流傳數百年之久,無比珍貴。有一方青石,狀若飛云欲附,石后刻有“泗濱浮玉”四個篆字,旁有“允符元年二月丙申米沛題”十余小字。又有一方靈壁石,石膚起皴,凝練厚重,有峰有臺,氣象萬升,此乃元代大名士杜本的遺寶。米萬鐘對這些名貴奇石鐘愛有加,賞玩之余,特請一名畫家吳文仲將這些奇石繪一長卷,卷尾還請大名士董其昌寫了一篇“跋”。米萬鐘既是奇石收藏家,也是一位大畫家,在明代書畫界有“南董 (董其呂)北米”之稱。至今在日本大孤市立美術館收藏的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書畫珍品中還有米萬鐘的山水畫長卷,畫功極其神妙,氣韻極為生動。他的“鎖云”一石,現仍為日本佐藤家族所珍藏。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對奇石也情有獨鐘。他曾親至云南大理,盛贊大理石奇異。他看見大理石上天然風景圖畫美麗可愛,說道:“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之后,大理石就籍著《徐霞客游記》而名聲遠播,隨之大量開采遠銷海內外。
 
    明代新城(今桓臺)王漁洋的伯祖王象干曾任兵部尚書,一生酷愛賞石,不惜花費巨資四處購置奇石,終將元代散曲家張養浩的“蒼云”、“振玉”二奇石購得,運到新城的司馬園內。“蒼云”石為張養浩的“十友”之首,石高五米,瘦、透、漏、皺俱佳,。挺拔秀麗,極具觀賞價值,形狀之奇、造型之美,實屬國內罕見。“振玉”石又稱“玉如意”,也是極富觀賞價值的巨石。此兩石歷經滄桑,現移于王漁洋紀念館內,供游人觀賞。
 
    清代藏石賞石之風更盛。乾隆皇帝可算作著名的愛石之人,他對奇石、園林等自然美的東西十分崇尚。他曾在“九龍戲珠歙硯”上,親筆題寫了“國寶”二字。他還將倪瓚設計的蘇州“獅子林圖”景觀藍本,照搬在北京故宮、圓明園、避暑山莊等地建造。現在保留在故宮御花園的“堆秀山”、“獅子林”就是當時采用太湖石所建。御花園里設有天然石十二屬相,采用木變石、生物化石、鐘乳石、英石、太湖石、鵝卵石等奇石創制的人物、動物、鳥獸等形象,似像非像,給人以美不勝收的自然天趣。尤其是那件鵝卵石天然圖紋構成的“拜北斗七星”更是引人入勝。此外,乾隆還為一些奇石及石藝品題詩命名。保留在中山公園、頤和園、恭王府等地的“繪月”、“搴芝”、“青蓮朵”、“青云片”和“青芝岫”等奇石,至今仍在供人們觀賞。有一次,乾隆皇帝南巡,途經山東費縣,駐于這里的萬松山皇帝行宮,他觀賞了院內布設的費縣精品園林石,非常喜愛,大為贊賞,即興賦詩一首:“突兀玲瓏各斗奇,高低位置雅相宜。盡心用此勤民務,?不憂無賢有司。”從此這里雄奇壯美的園林石名揚天下。
 
    清代不僅文人雅士,將軍武夫癖石者也不在少數。滿族將軍成性奉詔入蜀,沿途還不忘撿采奇石。士卒們受其感染也紛紛加入采石行列。可惜蜀道艱險,藏于小舟之石大多沉入水中,成性不勝惋惜,特作《選石記》一篇以作紀念。清末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對奇石一往情深,每獲一石必細心觀賞研究,通宵達旦而不倦。《靈石記》就記載了他的藏石研究心得,很有教益。他賞石悟性,將奇石人格化,發現奇石也有靈氣,也有個性,領悟到奇石的人性美、品德美、風格美,崇其骨氣,贊其高尚,學其美德。趙爾豐說:”石體堅貞,不以柔美悅人,孤高介節,君子也,吾將以為師。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叩之溫潤純粹,良士也,吾樂與為友。”他把石頭的品性當作自己的楷模,并愿與其進行感情和心靈上的交流與溝通,與之為師為友,使賞石的意念達到了至高的境界,此可謂賞石之真諦。
 
    清代的愛石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齡。這兩位偉大的文學家的人生道路都極為坎坷,他們都是在奇石上寄托了無限的情思。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書,原名《石頭記》,寫的就是大荒山無稽崖青硬峰下有一方頑石,乃女媧補天時所遺,后經一僧一道點化成美玉,墜落世中,隨著寶玉出生,親自經歷的一段故事。這方頑石,是曹雪芹在北京香山腳下住所不遠的櫻桃溝里的一個形如元寶的巨石,被人稱作“元寶石”。曹雪芹常常來到這一巨石前欣賞。傳說他就是因為在賞石中觸發了靈感,激發了創作激情,才決心撰寫這部《石頭記》的。書中主人翁的名字定做“賈寶玉”,實意為“假寶玉”,就是從對這一元寶石的遐思與聯想而來的。他從對這石頭的描寫,開始了長達八十多回的長篇名著《石頭記》的寫作。書中有不少關于“玲瓏山石”的描寫,說明曹雪芹對奇石非常熱愛與熟悉,他不僅寫石,還愛畫石,他的好友敦敏有一首《題芹圃畫石》詩:“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傀儡時!”由此可見曹雪芹的胸襟和畫石風格。
 
    蒲松齡的人生境遇雖不似曹雪芹般大起大落,卻也是終身郁郁不得志。人說《聊齋志異》寄托了他的“孤憤”,在奇石身上又何嘗不是如此。他的名篇《石清墟》就表達了人與石頭的奇情。此文寫順天人邢云飛“好石,見佳不惜重直(值)”。一次他在河中獲一奇石,“四面玲瓏,峰巒疊秀”,喜極,如獲異珍,可是卻屢屢為豪強達官所奪走,邢云飛矢志不移,終于覓石歸家。蒲松齡為此嘆道:“想要以身殉石,真是癡迷到了極點了!而石竟能與人相始終,誰又能說石頭無情呢?”蒲松齡曾長期在故鄉同里西鋪村畢際有家設館教書,畢氏家中有石隱園,怪石名花,布滿園內。他寫有多首詠石隱園的詩歌,稱“石丈擾堪文字友”,“我具衣冠為瞻拜,爽氣入抱痊沉疴”,面對“石丈”,如對詩友,神清氣爽,痛疾也一掃而去了。他有一首很有名的《石隱園》詩,其下半首曰:“老藤繞屋龍蛇出,怪石當門虎豹眠;我以蛙鳴間魚躍,儼然鼓吹小山邊。”自注云:“有石類蛙鳴,余移置魚躍石側。”可見當年石隱園中有“蛙鳴”、“魚躍”二象形石,深得其喜愛。蒲松齡愛石,還體現在他編有一部《石譜》,其中記載了九十多種奇石的產地、形狀、色澤、用途等,并對各中奇石作了分類說明,至今仍很有參考價值。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字燮,是一位胸襟不凡的才子文人。他藏石、畫石,還論石,完善了宋人的賞石觀。他認為:”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皺、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東坡又言石文而丑,一丑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東坡胸次,其造化爐冶乎。”他更進一步地表示:石丑,當“丑而雄,丑而秀”,方臻佳品,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如何是“丑”呢?他說,“一塊元氣結而石成”的怪石,看似凹凸不平,蠻橫險怪,絕難以尋常審美觀視之,卻是“陋劣之中有互妙也”,耐人尋味,百看不厭。這就是所謂“丑石觀”的真諦。
 
    清代大畫家石濤,不僅喜愛奇石,而且是一位出眾的疊石能手。他在揚州用太湖石親手疊成一個章法奇好的“萬石園”,為揚州建立天然石藝景觀,留芳后世。
 
    清代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亦酷愛奇石。他的《西城別墅十三詠》中《小華子崗》、《小善卷》、《石文》等都是詠石名篇。他的故居內尚有的幾塊太湖石,都是其生前心愛之物。
 
    近代和現代,我國的賞石文化有了新的更大的發展,藏石、賞石名家層出不窮。民國時期,最著名者有所謂“南許北張”。”南許指上海的許問石,以收藏雨花石而聞名全國。”北張“指天津的張輪遠,以收藏靈巖石(即雨花石)、大理石而名噪天下。張氏著有《萬古齋靈巖、大理石譜》,考訂詳盡,敘述有致,尤其對雨花石所具有的優點列為二十四品,用詞極為雅致,至今仍可作品評雨花石、大理石的參考,在海內外頗有影響。
 
    著名愛國人士沈鈞儒的藏石愛好一直被人們傳為美談。他在名人中可算是最為執著的一位了。四十年代初,于右任、郭沫若、;馬玉祥、李濟深、黃炎培、茅盾、梁寒操等都先后為沈鈞儒愛石題過詩文。抗戰期間,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為沈鈞儒的書齋  “與石居”題額并跋識:“衡山兄愛石成性,所至選石攜陶陳列室中,以為旅行紀念。為題齋額,并綴于詞:求石友,伴髯翁,取不傷廉用不窮。會見降旗來眼底,石頭城下慶成功!”。同時為“與石居”題詠特別值得提起的是馮玉祥的題詞:“南方石,北方石,東方石,西方石,各處之石,咸集于此。都是經過風吹日曬,雪浸雨蝕,可是個個頑強,無虧其質。今得先生與石為友,點頭相視,如舊相識;且互相祝告,為求國家之獨立自由,我們要硬到底,方能趕走日本強盜。”與沈鈞儒同為法學家的史良曾回憶說:“在重慶時,沈老的身后經常有“尾巴”跟隨……,抗戰勝利后,沈老離渝返滬,在離家的那一天,“尾巴”仍然照例跟隨,他們發現沈老攜帶的大木箱異乎尋常地沉重,以為其中有黃金珠寶,硬要進行檢查,打開一看,想不到盡是些石頭。”沈老的書齋“與石居”里,除了書柜,就是石頭柜,石頭架,就連窗戶臺上也擺滿了石頭。奇石藏品豐富多彩,有天上的隕石,地下的化石,各地的名石,僅各種礦石標本就有200多枚。他在國內外視察、訪問時,所到之處總喜歡采集石頭作紀念品。他收藏的石頭,對其產地、采集時間、收藏來源等都有詳細注明。對有關石頭的不明白的問題,他一定要查個冰落石出。如有一塊長圓形白色且有深淺綠色斑點的石頭,是他的一位朋友從原蘇聯克爾茲共和國都伏龍藝城東南的伊斯庫湖邊拾來送給他的。就是這塊小石頭,他反復查找資料進行考證,并在《大唐西域記》中查到了此石產地就是唐朝玄奘法師到過的大清地。在他的藏石中,有一批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石頭和一些珍稀罕見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有一塊三葉蟲化石,是他從北京人民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買來的。沈鈞儒收藏石頭與一般雅士不同,他不僅把石頭作為欣賞品,而且還以石為友,以石為師,作為人生的楷模,意志的寄托,使賞石達到至高的精神境界。他認為,石之為物,秉性堅貞,表里如一。一個人應當具有石頭的這些精神和氣質。他有一首詠石詩曰:“吾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掇石滿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剛塞天淵。深識無茍同,涉跡漸戔戔。”這首《與石居》詩,充分表達了他愛石志堅的可貴精神。
 
    我國近、現代,與奇石有緣的政界、藝術界等名人文人還有很多。四十年代后期,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團團長,駐于南京梅園新村時,與鄧穎超到雨花臺撿回雨花石養于清泉,  日夕觀賞。后來郭沫若曾對這些雨花石贊嘆道:“寧靜,明朗、堅實、無我,似乎象征著主人的精神。”著名藝術大師和文學巨匠也都喜愛藏石賞石。如張大千、徐悲鴻、劉海粟、梅蘭芳、老舍、艾青、吳作人、劉開渠、王朝聞、華君武等,都十分鐘愛奇石。張大千是四川人,四川青城有一塊名為“梅丘”的石頭。張大千客居美國時,在洛杉磯海灘上發現了一塊巨石,形似臺灣省地圖,他愛之不忍離去,亦將此石題名為“梅丘”。1 975年他定居臺灣后,將寓所命名為“摩崖精舍”。舍內陳列著許多珍奇異石,反映了他愛石之心。其友人將洛杉磯巨石“梅丘”運至臺灣,置于精舍,令大師喜之不盡。張大千逝世后,即葬于“梅丘”之下。梅蘭芳最愛收集雨花石,因為那玲瓏剔透、變幻無窮的小石子,能引發藝術靈感。1993年全國名人名家藏石展上,展出一組梅大師生前珍愛的雨花石,引起了觀眾格外的矚目。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賞石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奇葩,如今已不再為少數貴族、文人、名人所獨享。當今盛世,中華大地形成了群眾性的賞石熱潮,我國的奇石藝術和賞石文化已獲得新的長足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賞石與賞石文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振興時期,無論其發展的廣度與深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愛石、藏石、賞石者越來越多,許多地方群眾性的賞石活動蔚然成風,其規模已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近些年來,我國各地不僅奇石的開發和利用有了很大發展,而且涌現出一大批有水平有造詣的奇石收藏家、鑒賞家和評論家。隨之,各種形式與內容的奇石及賞石文化專著、論文、賞析鑒評文章、畫冊、圖譜等不斷出現,賞石專業報刊、專欄等,也大量出版發行。全國各地不斷舉辦的各種石展、各地非常活躍的奇石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以及與國外賞石文化的交流活動也都有了廣泛深入的開展。而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真乃今非昔比。它們歷史地見證著我國方興未艾的奇石事業和賞石文化,正在更加廣闊的大道上蓬勃健康地向前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歷代之所以逐漸形成博大精深的賞石文化,并使之波瀾起伏,絢麗壯闊地深入發展,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尤其是直至當代盛世興石,石破天驚,出現了成果累累,人才輩出,欣欣向榮的新局面。這一切與時代的發展,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活動有根本的關系;這其中尤其應該提出的是與文人墨客、才子雅士的鐘情所愛、熱情參與、癡情奉獻是絕然分不開的。由于歷代文人雅士的加入,才有了各種形式的賞石文化作品不斷地創作與傳播;賞石理論才得以不斷地總結、積累、深化、提高,以至于現今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賞石文化才得以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波浪起伏中不斷地開拓前進。因此,文人雅士的參與,對推動奇石事業和賞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歷史的橋梁骨干作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在賞石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不僅功不可沒,而且是勞苦功高,貢獻巨大,功在當代,惠及后世。他們的歷史功跡,已經和必將載入光輝史冊。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當代文人雅士人才輩出,出類拔萃,層出不窮。他們面臨祖國賞石文化波瀾壯闊的發展大潮,必然會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同心同德,繼承和發揚歷代優良傳統,乘風破浪,開拓創新,勇往直前,奮力攀登,在推動賞石文化的快速健康發展中大顯身手,發揮出更為巨大的現實作用和歷史作用。沐浴在陽光下春風里的中華賞石文化,伴隨著改革開放浪潮和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在奔向先進文化方向的歷程中,必將以更為宏偉壯闊的步伐,更加絢麗多彩地向前邁進,前景會無限美好! 

評論區

 

手機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