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石奇論
[ 發布日期:2006/9/29 15:02:37 ] 瀏覽人數: 3450
有奇人而后有奇石奇論
黃河暖石、新疆戈壁石、安徽靈璧石……深圳藏家董助才二十余載收藏上千奇石,其中三塊國寶級珍品奇石“年年有余”、“鵬程萬里”和一對麒麟在今年的文博會上大放異彩小小一塊石頭,其中蘊藏著神奇洞天。在南山區花卉世界的一個展館里并沒有奇花異草,只有100多塊各種各樣的石頭。它們是董助才老先生歷經二十余年收藏的奇石,其中的鎮館之寶“鲇魚”至今已有1.4億年歷史。
國寶級珍品奇石都出自靈璧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外貿助手-stonebuy.com
在今年的文博會上,董助才收藏的三塊國寶級珍品奇石“年年有余”、“鵬程萬里”和一對麒麟大放異彩,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告訴記者,這三塊奇石均出自安徽省靈璧縣,靈璧石自古就是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四大名石之首,被乾隆皇帝稱為“天下第一石”。
走進他的奇石館,就見鎮館之寶鲇魚奇石長達兩米有余,躺在正門對面。“大鲇魚”皮膚光滑細膩,紋路清晰。尤其雙眼是由一塊似木化石從魚頭中間穿插形成,炯炯有神。提起這個寶貝的由來,事隔二十多年的董助才依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凡事都講個‘緣’字。”他說,那還是在他剛開始收藏奇石不久,一次下鄉采購奇石前,他有一次奇妙的感覺,預感要碰到真正的寶貝。一進村莊就循著感覺來到一農戶家。剛進家門就看到一塊大紅綢布蓋在一塊巨石上,他掀開紅布后大吃一驚,因為從沒見過如此巨大而又奇特的石頭,如同一條“活生生”的鲇魚,皮膚在陽光下泛著光澤。然而石農全家將這條“魚”奉為神靈,不愿出賣,認為會褻瀆神靈。回到家后他飯吃不下,覺睡不著,腦海中總浮現出那條大魚,第二天天沒亮就叫上司機出發,反復地跟石農交涉甚至懇求。最終,董助才的誠心感動了石農一家,為“鲇魚”終于找到真正主人的石農一家像送神般放鞭炮舉行歡送儀式,董助才也終于如愿以償,請到了這尊“神”。
另外兩件珍品則分別是一對麒麟和一只雄鷹。單個麒麟石已是罕見,一對麒麟石更是珍貴。董助才的這對麒麟頭帶不同色彩,眼睛通紅,有黑珠,渾身披著紅色的毛發,是稀有的成型的靈璧石。而那只鷹則被稱作“鵬程萬里”,翅膀展開后有動感,頭頂有羽毛水彩。董助才說,深圳有鵬城的美譽,愿我們的城市像這只雄鷹,真正地展翅騰飛。
二十余年收藏苦樂自知
談起收藏歷史,董助才告訴記者,自己原來對奇石沒有任何了解。二十多年前還在徐州市委黨史辦工作時,因到靈璧縣考察偶然間發現各具形態、色彩斑斕的石頭,被這些大自然的杰作深深吸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二十多年來他不惜一切代價,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奇石。每次到外地出差,他很少隨大家一起去參觀名勝古跡,總是獨自一人跑到一些偏僻的角落去搜尋。一遇到石頭就走不開,仿佛石頭是他的命根子,常常因此與大伙走散。他說,“奇石往往不會存于大庭廣眾之下,即使有,也會被不識貨的人誤認為擋路石而搬走。”因為全國各地的奇石都特色獨具,所以他常常為了搜尋不同的奇石而跋山涉水。在寧夏、江蘇,他發現了黃河暖石;在新疆的茫茫戈壁灘,他發現了戈壁石……剛開始收藏時,曾因經濟拮據而放棄過大好的機會,也曾因經驗不足而無數次上當受騙,對此,董助才雖然有幾分遺憾,但仍一笑了之,“想學新東西總要付學費的。玩古玩講究練眼,收藏奇石也一樣,現在我看走眼的情況已經基本不存在了。”除去贈送給親友的部分奇石,他現在還有近千件分別存放在家中和花卉世界的藏石館中。
奇石文化有待推廣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外貿助手-stonebuy.com
在董助才看來,奇石的珍貴超越文物。他說,奇石的年代比文物更為久遠,比如鲇魚奇石經專家鑒定,已有1.4億年的歷史;奇石是天然形成的,是經過成千上萬年地殼運動、風吹日曬的成果,不具備任何因定的形狀,是唯一沒有經過人類加工的藝術品;文物不具獨一性,可以批量生產,如景德鎮瓷品等,而奇石則不同,任何一塊都是隨機的、偶然的,獨一無二的;很多文物都只具備收藏價值,而不具有觀賞價值,如陶罐、破裂的瓷器和玉器等,奇石則收藏、觀賞價值并存。
經歷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寶的大量流失后,國家出臺大量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限制文物出口http://en.stonebuy.com/、走私。但在保護奇石這一塊,董助才認為重視程度還不夠,他說,國外已經充分意識到了奇石的價值,為了收集奇石往往不計代價,歐美、東南亞、韓國、日本等國家的藏館和個人收藏者多次來到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各地搜尋。許多價值連城的國寶級奇石流失海外,甚至不少都是在國人尚未意識到奇石價值的情況下,以低廉的價格出售。他說,如果等到大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再來彌補則為時已晚。董助才告訴記者,自己要完成兩部書稿的寫作,以大力推廣奇石文化,一是近二十多年的賞石心得,從藝術、經濟、觀賞等不同角度書寫對于奇石的體會,再就是一部系統的賞石理論書,因為過去雖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相石法》,蘇東坡的《怪石供》和明清的多部賞石理念著作,但大都專論一種石頭,對奇石作為藝術品的觀賞價值認識不足,他希望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