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xbox高清视频线,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230多家南安企登陸廈門國際石材...

微晶合成石的配制工藝及改進方...

省廳哈爾濱督查局就阿城區石材...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展會訊息| 石材百科| 石材雙譯| 建材市場| 石材術語| 石材協會| 報刊書籍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新聞中心 > 石理探究 > 正文

揭開和氏璧的千古之謎-傳國玉璽和氏璧的原料、圖形考證

[ 發布日期:2006/9/22 10:43:59 ] 瀏覽人數: 7268

      摘要: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中指的就是“和氏璧”。自秦王制璽至傳國璽失蹤前后共1158年,歷經20余個大小王朝的110余位皇帝,失傳至今已1065年,致使傳國玉璽稱為千古之謎。“和氏璧”的原料是變彩拉長石。璽文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關鍵詞:和氏璧  原料圖形考證

      一、和氏壁的來龍去脈
      和氏壁的記載最早見于《荀子•大略》記述:‘和氏壁,井里之厥(挖掘的意思)也,玉人琢之,為天下寶。’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在《韓非子•和氏》篇中記述和氏壁比較詳細:“楚人和氏得玉璞(璞指未雕琢過的玉)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仍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墨子》稱:“和氏之壁,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蔡邕所著《琴操》中也有這么一段記載:“卞和者,楚野人,常居山耕種,因得玉璞,以獻于懷王,王以為欺慢,斬其足。和作歌曰:“悠悠沂水,經荊山兮,精神郁浹,谷巖巖兮,中有神寶,灼灼明兮,穴山采玉,難為勸兮”。
      歷史上‘還壁歸趙’的故事中的壁就是指的“和氏壁”。話說秦昭王得知趙惠文王有了一個和氏壁寶后派人去趙國,并說愿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壁”,趙國明知是假但又不得不送,趙國藺相如奉命帶和氏壁去秦,秦王十分高興并大宴群臣,但閉口不提送城之事,于是相如對秦王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壁雖好但有毛病,我指給你看’,秦王還壁給相如,相如捧玉對秦王說:‘你食言不給城池,所以我只能將壁砸碎并撞死在你面前’,秦王無奈只得還壁歸趙。相如有功而被趙王封為宰相。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外貿助手-stonebuy.com
      其后“始皇并六國,得之(和氏壁),命李斯篆(是一種刻在印章上的文字)其文,玉工孫壽刻之”所刻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摘自元代陶宗義《輟耕錄》)。
      漢元年10月,(公元前202年),漢劉邦進取咸陽滅秦,和氏壁落入漢王手中,被封為‘漢傳國璽’,遂成為歷代王朝必爭之寶,以證‘正宗皇帝’,特別是東晉十六國和唐末五代十國間,傳國玉璽如走馬燈似的被爭來奪去,后漢元帝皇后侄王莽篡位,逼太后取璽,太后不與,太后怒,乃將璽投于地,所以璽上螭(讀‘癡’音,古代傳說中的無角龍)一角缺。后王莽敗,璽為更始所有,繼而給赤眉盆子,后盆子而縛奉璽于光武。至獻帝,董卓作亂掌璽者將璽投于井中,孫堅入洛,軍于甄官從井中得璽(故有‘和氏壁,井里之厥也’的說法)。后來璽歸魏,繼而歸晉,傳宋、梁,后傳周,周傳隋,隋傳唐,直至公元936年兒皇帝后晉高祖石敬瑭引遼兵攻洛陽,逼后唐廢帝,李從珂攜璽自焚,后傳國璽無下落 。
      自秦王制璽至傳國璽失蹤前后共1158年,歷經20余個大小王朝的110余位皇帝,失傳至今巳1065年,致使傳國玉璽成為千古之謎。

      二、和氏壁的原料考證
     《漢舊儀》中敘述“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之”,所以“和氏壁”傳國璽肯定是玉,但由于和氏壁失傳多年,誰也無法確切的知道“和氏壁”到底是那一種寶石或玉石,但從常理來說,能作成璽的大小,上面還能刻有字樣和浮雕,絕不是單晶組成的‘寶石’(指狹義寶石)所能為之,也就是說只能是多晶體組成的‘玉石’。那么是那種‘玉石’呢?現在能找到的依據:一是唐代《錄異記》中描述和氏壁是:“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碧是青色的意思,青屬木,古時將木星稱為歲星,所以將和氏壁稱為歲星之精。另一依據是元代(此時距和氏壁失傳巳有三百余年)陶宗儀的《輟耕錄》中摘引的元御史中丞崔或箋的話:“傳國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 三是《還壁歸趙》中秦王的話:世上竟有這樣絕妙的東西!美輪美煥,光彩艷麗。其大臣見到這稀世之寶無不稱奇。這說明和氏壁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和氏壁從不同方向看顏色不同。
     (2)具有玄光,即寶石學上所說的‘暈彩’,也就是說在轉動過程中同一部位光線強弱和顏色都有變化。
     (3)這個寶石是稀世之寶,過去從未見過。
到目前為止只有變彩拉長石、變彩蛋白石和月光石具有‘玄光’的特點。和氏壁是什么原料,引起了各種爭論,筆者在綜合前人所述情況并運用礦物學、地質學和寶石學知識,作了一些研究:
      1、“和氏壁”的原料不是軟玉、蛇紋石玉(藍田玉)和綠松石。
      軟玉常為白色和暗綠色,蛇紋玉亦通常為暗綠,少量呈黃色,最好的軟玉和蛇紋玉也只是臘狀光澤,至今只在軟玉中曾偶爾發現貓眼效應,并沒有發現變彩或暈彩的軟玉,蛇紋玉中至今未見任何變彩現象,他們都沒有解理,即使拋光也見不到任何變彩的現象,所以根本不可能有“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的效果,而且不必理其璞,一眼就可以識別。此外,《方輿紀要》稱:荊山頂有池,旁有石室,相傳此為卞和宅,上有抱玉巖,卞和采‘和氏壁’的荊山就在今南漳縣西北,今綠松石正產在竹山縣、鄖縣及鄖西縣諸處,亦皆在南漳縣西與其西北。鄂西北的荊山山脈自古就是我國綠松石的主要產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國人民廣泛用綠松石作玉器,遍布全國的古文化遺址中都有綠松石隨葬品,如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鋃有綠松石的骨筒,甘肅齊家山文化遺址中大量的綠松石隨葬品,江漢流域大溪文化遺址中出土綠松石制品重達十幾千克,河南安http://www.shicai.com.cn/陽殷墟五號墓出土綠松石珠文物一千余件,壽縣蔡侯墓中出土綠松石珠1518粒,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的青銅劍背面鋃有綠松石的美麗花紋。我國也是開采和應用軟玉最早的國家,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作為飾用,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軟玉就是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湖北屈家嶺出土的青玉質軟玉魚也有五千年歷史。藍田玉(蛇紋石玉)也是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經用于制作工藝品,產地多、產量大且品種也很豐富。應該說玉人對綠松石、軟玉和蛇紋石質玉已經非常熟悉了,絕不會直到楚國時還幾次將之辨為‘石’致使獻玉的卞和雙腿被砍。秦王及群臣更不會認為這是稀世之寶,感嘆世上竟有這樣美妙絕倫的東西,這樣光彩艷麗!如果如有些人所說是由于楚國的玉工不認識鄂西北產出的黑皮包裹的綠松石,那么卞和更不會光見到這樣黑皮包裹的綠松石結核就認識它是寶。應該說他起碼看到了一些寶石的特性才會那么自信這是一塊寶。筆者所見許多綠松石中白色物常呈脈狀穿插,就算白色物是黑色包皮內部的瓷松,也不可能產生“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及“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的效果。除此之外,古時璞是指未雕琢的玉,不是指玉上的一層皮,所以有些文章說“和氏壁是由帶璞的玉(軟玉)加工而成……玉石在地表經長期風化后會產生白色的璞”這種說法是欠妥的。卞和理其璞得其玉也不是去掉黑皮而見到里面的綠松石。
      2、“和氏壁”原料不是月光石。
      月光石是指一種具‘月光效應’的長石單晶,主要產在正長石類的長石中。標準的是常顯示藍色閃光,所以又稱泛藍彩(adularescence)寶石,但通常將白色閃光者亦稱為月光效應,其成因是正長石與鈉長石呈層狀排列(薄層)導致反射相互干涉。有人主張將這種光學現象稱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雖然它也具‘暈彩’,但需磨制成弧面素身,并將底面平行于薄層才能產生這種效應。一般來說,只有在正長石和鈉長石互層不太厚時閃藍光,當互層太厚時則閃白光。除此之外,月光石中還常有一種假昆蟲的特征包體。由于產生‘月光暈彩’的條件比較苛刻,所以在石頭上和磨制的璽上是絕對見不到這種暈彩的,卞和氏不可能拿著一塊石頭就知道是寶!而且單晶寶石是無法大到能磨成璽的程度。另外月光石一般發出的是月光暈彩,在轉動過程中有時能見,有時則不能見,不會有顏色的變化。
      3、“和氏壁”原料也不是變彩蛋白石。
      雖然變彩蛋白石具有典型的暈彩效應而且是變彩寶石中最珍貴者,但往往在野外露頭中就可見到,不必‘理其璞而得寶’。其變彩的原因,據J.V,Sanders(1964)研究,是在三維方向規則堆積的硅質球粒的衍射作用所引起。球粒直徑是1500-4000埃。這個現象是用氫氟酸浸蝕變彩蛋白石的裂隙部位在電子顯微鏡中觀察到的。顯微照片證明,球粒堆積呈面心立方體,而緊密堆積的球粒間空洞為四面體或八面體形,位于球粒所在的晶格軸上。由于硅球折射率相對較高(1.450),光線將從洞穴表面散射。由于可見光波長(0.4-0.8微米)和由這些球粒形成的晶胞參數(0.2-0.5微米)大體相等,所以空穴作為三維衍射光柵產生單色衍射光線并造成變彩蛋白石特有的變彩。球粒大小決定衍射參數,從而也決定衍射光束的波長。當球粒增大時,衍射光波長也增加。因此,由小球粒組成的變彩蛋白石顯現紫色變彩,由大球粒組成的則顯紅色變彩,當光線以不同角度投到衍射格架時,就會產生不同顏色的美麗變彩。顏色相同者晶格排列方向也相同。如果球粒堆積不均一,則由于干涉作用不會出現彩色衍射光線,這種蛋白石顯出單調的乳白色。
      澳大利亞是目前世界上產變彩蛋白石最多的國家,占世界產量的95%以上,主要產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沉積巖面型風化殼中,由外生淋濾作用形成。變彩蛋白石常呈脈狀分布,厚度一般2-4公分,因此只能作戒面,絕對不能作成如同傳國璽那樣大的雕刻品。除此之外,如前所述,要使蛋白石變彩的重要條件,就是必須是在三維方向上規則堆積的硅質球粒,其球粒大小必須是1500-4000埃。要達到這個條件則必須有相應苛刻的地質條件,如澳大利亞變彩蛋白石產區是一片準平原,地形起伏很小,從古生代以來基本上沒有什么構造運動。同時這里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帶,氣候溫暖潮濕。這種條件有利于風化作用的進行,利于沉積巖中的長石變為高嶺土和鋁土礦,并析出二氧化硅和鐵質;由于地形平坦,降水量充沛,保持高且穩定的潛水面,二氧化硅和鐵質等向下淋濾至風化殼底部,下伏泥質巖作為擋水層,上伏砂巖作為濾水層,使含硅水溶液被圈閉在底部鐵質粘土巖或砂頁巖裂隙或層間,形成各種蛋白石脈。如果淋濾速度恒定,二氧化硅球體可以沿三維方向有規則的排列,從而形成變彩蛋白石。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古楚荊山地區(據郝用威考證,卞和采璞之荊山是在現湖北中西部南漳縣附近沮水之源地,原房縣屬神農架腹地板倉坪、陰谷河一帶北或西八十里,這里地勢高峻,神農架是一個原始森林區,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山間溝谷深切,湖北省年平均氣溫13-18℃,估計這里的氣溫還要低。在這種條件下完全設有可能形成變彩蛋白石,且至今也從未在此處發現過變彩蛋白石。
      4、“和氏壁”的原料是變彩拉長石。
      變彩拉長石是拉長石中最常見的寶石,其最大的特征是在拉長石集合體中大面積明亮的變彩。其中最漂亮的顏色是藍色和綠色,幾乎可以和蝴蝶的暈彩比美,除此之外還可見到黃色、金黃色、紅色和紫色,從不同方向看可以出現不同的顏色或顏色消失,在轉動過程中同一部位的顏色和光彩都發生變化,真正是青綠而玄,光彩照人。產生這種光學效應的原因主要是內部近平行板狀的細頁片狀雙晶與出熔結構面對入射光產生干涉而成,板面厚度與變彩色調的波長呈正消長關系。要產生同一色調的變彩,板面厚度可以不同,但在一定光源的條件下板面厚度必須是某一常數的整數倍。除此之外,拉長石中存在大量的包體,它們對光線的干涉和衍射也是呈現變彩的原因之一,包體密度影響光的衍射,包體大小影響衍射光的干涉,兩者均與變彩色調的波長呈正相關。搞地質的人都知道,拉長石本身是白色的,只是由于其中常含有針狀和板狀鈦鐵礦包體,致使含包體多的部位顏色發灰。
      變彩拉長石的變彩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才能見到:
      1、拉長石內部必須具平行板狀的薄層雙晶和出溶結構面。應該說這種情況在拉長石中不是少見的,只不過我們不可將拉長石一一在顯微鏡中觀察是否具有薄片狀雙晶而已。
      2、只有使拉長石出露平面平行雙晶結構面和出溶結構面時才能見到變彩,而呈現變彩的方向無一例外看不到雙晶結合面。
      3、這種變彩只能在兩組解理面或拋光面上才容易看清楚,在巖石露頭或標本上一般是看不見的(仔細的人可在解理面上見到微弱的變彩)。
      卞和是在解理面上看到這種變彩才認識它是寶的。所謂玉人理其璞是將一個面磨平甚至拋光后才真正認識的。一般來說,對于沒拋光的原料,仔細的人有時可在解理面上見到微弱變彩,一般則不易見到。楚國時代人們對軟玉、綠松石和蛇紋石玉已具有很多知識,但對長石質寶石卻毫無認識,所以雖然卞和看到了這種變彩現象,從而認為是寶,而一般玉人則不易發覺,從而使卞和失去雙腿,直到第三次進獻,玉人理其璞而識其寶。秦昭王看了也認為是稀世之寶就比較順理成章了。
      再說,如郝用威(1989)和章鴻釗(1927)所述,楚荊山不少地方見到輝長巖甚至于斜長巖和拉長巖,神農架臺隆北緣有一條北西西走向的板倉平斷裂,沿此帶充填若干小的基性巖體,斷續出露,這些小巖體呈盆狀或層狀體產出,同位素年齡為9.63億年。在房縣青峰斷裂及竹溪楊家扒,產出含有暗色礦物的斜長巖或二長巖帶,而神農架地區出現較為純凈的斜長巖帶。板倉平一帶的斜長巖呈白色、灰白色,微帶肉紅色,前者為拉長石,后者混有微斜長石晶體。斜長石晶體巨大。這就給此處可能有變彩拉長石提供了物質基礎。有聚片雙晶和平行出熔體結合面的拉長石應該說還是不少的,只是一般搞地質的人缺乏寶石知識,很難想到對斜長巖甚至拉長巖的解理面進行仔細觀察和研究,看看是否具變彩,所以至今尚未發現變彩拉長石,和氏壁的考證正好說明此地很可有變彩拉長石,給地質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線索。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外貿助手-stonebuy.com
      三、傳國璽和氏壁的圖形考證:
      1、傳國璽的璽文和文字結構
      關于璽文,《隋書 儀禮志》《輟耕錄》和《玉璽譜》及《漢書》中都說璽文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受命于天’乃是代表了至高無尚的權力,也就是指皇帝的意思,‘既壽永昌’則說明皇朝久長、豐衣足食,皇朝人丁興旺,百禾茂盛。
    關于璽文的字體,《晉書》《隋書》之《御服志》中說到是鳥蟲書。《世本》云“秦取藍田之玉,命李斯以大篆書之,玉工孫壽刻之,制如魚龍鳳鳥之狀”。秦代鳥蟲書不是一種通行的文字,僅見于璽印。這種鳥蟲書形如魚龍鳳鳥,形態生動莊重是一種大篆,后人簡稱蟲魚篆。
      2、傳國玉璽的獸紐
      所謂獸紐是指璽上端的動物浮雕,是組成璽印的一個便于捺印的部位,位于印體的上部。璽印獨皇帝所有并代表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紐有螭虎、龜、鼻(瓦)三種紐式,皇帝一般用螭虎紐,因為龍、虎象征威武和權力,而下屬用鼻(瓦)紐。《文獻通考》中說傳國璽用的是螭虎紐;《后漢書.御服制》記載:“璽者皆玉螭虎”,《晉書.御制服》說是“螭獸紐”,《隋書.儀禮志》說傳國璽是“螭獸紐,上交五蟠螭”,
      3、傳國璽印的形狀和大小
      自秦以后璽的形狀都定形為方形(正方形),四方實際上是代表東南西北四方國土,亦即皇帝管理天下四方領土。許多史藉提到傳國璽的大小,如《隋書.禮儀制》《北齊書》《文獻通考》均稱傳國璽“方四寸”,《玉璽記》則說秦璽“其圍四寸”。那么秦代的四寸相當于現代的多少呢?現在只能根據出土的文物來估計了:河南洛陽金村曾出土東周銅尺,長23.1厘米,滿城漢墓出土西漢錯銀鐵尺長23.2厘米,北朝尺長29厘米,唐承隋制每尺長30厘米,宋尺長31厘米,明尺長32厘米,清尺長32.05厘米。這其中“漢”離秦皇時代最近且在它的后面,所以用1尺等于23.2厘米比較合適, 4寸即為9.28厘米。

評論區

 

手機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