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04/12/19 8:28:57 ] 瀏覽人數: 1249813
近年來,我省在探索礦山復綠工作上,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湖州仁皇山、堂子山,杭州將軍山等礦山復綠項目的陸續完工,為我省廢棄礦山生態綜合治理提供了范本。目前,"礦山復綠"工作在我省已經從試點轉向全面鋪開。到2007年,全省60%需治理的廢棄礦山將舊貌換新顏,800多座"白頭山"將重披綠裝。
省國土資源廳礦管處負責人介紹說,浙江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主,大部分屬于露天開采的小礦山,其中建筑石料礦山占了總數的一半以上。最多的時候省內曾有13620多個礦山同時進行開采。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浙江逐步關停小礦山,今年年底在開礦山數已控制在5000個以內。國土資源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我省歷年來累計關停的8000余處廢棄礦山,有1300多處亟待治理,需治理的礦地面積達到63000多畝。因此,《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對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恢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到2007年,全省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率要達到60%以上。
據介紹,我省目前正在開展生態復綠的"百礦示范、千礦整治"活動,省市縣三級都在制定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各地在治理廢棄礦山時,因地制宜,因礦施"治",采用了多種治理方法,除建設礦山公園外,還有新增土地或新增水面型、生態復綠型、新增土地與生態復綠型以及自然恢復型。
省地質勘察局負責人道出了礦山復綠的三大好處:一是生態修復功能,有利保持水土和提高礦區空氣質量;二是清理亂石、平整土地,能夠增加各類土地面積;三是綜合治理時獲得的
石材http://www.stonebuy.com/,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可供持續修復廢棄礦山的支出。
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是人類重要的經濟活動。如今,如何通過把曾經的人為破壞變成人為治理,讓"傷痕累累"的青山復綠,成為我們發展之路上的新課題。
目前,我省正在開展中的"礦山復綠",已成為打造"生態浙江"的重要內容。這項環境修復工程的實施,本身也成了一種新發展觀的教育過程--
礦山復綠,一堂教育課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據統計,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建設中,礦產資源為全社會提供了95%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用生產原料和30%以上的飲用水。然而,由于多年的礦產開采,各地普遍存在"青山露白骨"的現象:山體裸露、植被遭到破壞、生態環境受損嚴重,有時還引發山體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聯合國環境署的專家說,類似的現象在歐美各國也出現過,但人為的破壞如果能得到人為的治理,而且治理得科學合理,這也是一種生態文明的建設。
前些年,浙江經濟迅猛發展,而采礦業卻以"點多、面廣"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為主,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來,我省逐步限制和關閉小礦山,并開始著手對廢棄礦山進行復綠工作。礦山復綠,成為打造"生態浙江"的重要內容。
"禿頭山"變成礦山公園
時值冬日,又逢雨后,湖州市北郊的仁皇山卻讓筆者眼前一亮:竹子、雪松、柏樹、青草競相吐翠,假山奇石點綴其間。遠遠望去,還有幾位游客在環形的山間小路漫步。此情此景,讓人很難與一年半前千瘡百孔的廢棄采石場聯系在一起。
附近鳳凰新村的李大伯介紹說,仁皇山原名鳳凰山,因山形如同臥鳳而得名。相傳秦始皇東游時曾途經這座位于太湖南岸的山峰,驚其秀麗因而賜名"仁皇山"。遺憾的是,現代人無視自然生態的保護,劈山取石,使得仁皇山一度變成了"禿頭山":巖層強烈破碎,開采宕面塌陷嚴重,邊坡極不穩定。
在湖州創建生態市的過程中,仁皇山得到了修復:2001年,湖州市關停了仁皇山上所有的開礦點;2003年5月,仁皇山成為湖州首批實施的礦山治理工程之一;一年之后,礦區實現復綠面積56000平方米,景觀改造面積11000平方米,復墾土地面積達170余畝。昔日面目猙獰、亂石成堆的礦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亮麗的礦山公園。平日里,湖州市民將之作為休閑健身的好去處。今年春天,全省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現場會也在此召開。
作為我省礦山復綠的首個示范點,仁皇山向人們展示了目前我省礦山復綠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該項目負責人、省地勘局浙北地質礦產調查研究院院長沈輝告訴筆者,日本和澳大利亞同行在考察仁皇山后,對其采用的施工方法頗為認同。
復綠形成的礦山公園在浙江正慢慢多起來。在臺州,椒江的星星石料廠和巖嶼石料廠通過治理已經改造成"白云飛瀑"、"云西幽徑"兩處城市景點公園;在舟山,由省地勘局第十一地質大隊負責施工的省內最大的礦山復綠工程--定海慶豐采石場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正在有序地進行之中;杭州、寧波、紹興等地在2005年都將有礦山復綠工程完工。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廢棄礦山改造而成的礦山公園,已成為對人們進行新發展觀教育的一個絕佳場所,讓人們在如何更科學、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與環境和諧共存有了感同身受。
開山容易復綠難
"開山容易復綠難"。當年開礦時輕而易舉破壞的山體環境,如今在修復時,無論技術、時間和財力,投入都相當大。
在位于杭寧高速公路東側的湖州市黃芝山礦區,筆者見到了礦山復綠的施工現場。在經過削坡等治理之后,山坡上已經鋪上了一層黑色的大網,用小釘子釘得嚴嚴實實。接著,工人們用噴漿設備往大網上噴撒由大興安嶺黑土、本地土、草纖維和動物積肥組成的基材,再噴上以客土為主的含種子的土,幾個月以后,小草和灌木才能破土而出。
專家指出,礦山復綠的一大難點就是技術問題。雖然目前在礦山復綠的技術上,浙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但要讓亂石崗披上綠色新衣裳,并非一件容易事。
復綠之前,需要消除采礦活動所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隱患,進行削坡、護坡工程;復綠之后要進行相應的工程建設和景觀改造工作。最關鍵的環節則是對裸露巖面進行邊坡復綠工作,首先得人工噴土,給草木提供生存的環境,最終要通過后期養護,讓植物能夠自然生長。
目前,我省礦山復綠的一些示范工程多采用"客土噴播"的復綠方式,考慮到灌木對邊坡的復綠能起到更長效的作用,噴灑的種子已經從"以草為主"轉向"草灌結合型"。下一步,技術部門將花費更多精力加大灌木的比重和提高本土植物的比重,研究適合各種巖石邊坡特點的多種巖面綠化技術。
經過1至2年的復綠和養護過程,也只能初步恢復礦山的生態環境,而樹木的成長則需要更長的周期。而不管人們付出多少努力,事實上都很難使礦山完全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
艱難的復綠過程,不得不讓人們對傳統的資源利用方式進行反思。
誰來為礦山復綠"買單"
"炮聲一響、黃金萬兩",采礦時曾經讓一些人在短期內收益,但現在復綠,卻要讓社會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資金問題一度困擾決心打響礦山生態治理仗的浙江人。在試行礦山復綠的初期,每平方米的投入高達近百元甚至超百元。現在,每平方米的復綠成本仍需50至60元。誰來為礦山復綠"買單",一時成為問題。
事實上,2000年10月開始施行的《浙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對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權利和義務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確定了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采礦人在獲取資源開采權之前,必須繳納每平方米至少6元的治理備用金。
省國土資源廳礦管處處長王功逸介紹說,治理備用金制度從2002年開始實行,用來促使采礦人自覺整治礦山環境,落實"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目前收取面已達100%,2004年全省收取備用金超過了1億元。
但是,此前大量的廢棄礦山屬于"無主山",很難落實責任人,復綠和治理的重任往往落在政府身上。政府則是從采礦權出讓所得中拿出一部分,從財政補貼中拿出一部分,或從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的出讓或使用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治理。
作為我省礦山自然生態環境建設首批試點之一的湖州市已明確規定,廢棄礦區生態治理產生的地塊出讓后,凈收益的50%以上要用于廢棄礦山生態環境的治理。此外,湖州還鼓勵民間資金參與礦山治理,多途徑、多渠道解決礦山生態治理的資金問題。2003年,湖州堂子山礦區首開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
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化運作的先河,以資源換環境,廢棄礦山削峰填谷后,一些
石材http://www.stonebuy.com/通過掛牌轉讓獲得資金500多萬元,進一步用于復綠復墾和改造環境。
有關人士認為,
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治理、社會治理與政府治理相結合的多元投入機制,是解決礦山復綠資金問題的必由之路。同時需要相關配套政策作保障。"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聯動、層層落實"的新機制,將把我省的礦山復綠工作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綠色礦山"呼之欲出
如果說治理廢棄礦山是我們清償環境"舊債"的舉動,那么,"邊開礦、邊復綠"則是不欠環境"新賬"的嘗試。
目前,我省正在通過一系列措施規范礦山開采行為,力求從無序的露天開采轉向集約化開采,采用"自上而下階梯式開礦"的方式使對環境的破壞降至最低,同時督促礦主邊開礦、邊復綠,在閉坑前完成復綠工作。湖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唐建章告訴筆者,礦山治理,需要從"開發中保護"走向"保護中開發",努力營造"綠色礦山"。
香港的安達臣道石礦就是"綠色礦山"的一個典型。省國土資源廳高級工程師袁航介紹說,該礦在開采之前就已經設立了"在保護中開發"的綜合治理規劃,明確了十幾年后礦區將成為一個讓40000人居住的綠色小區的目標。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防塵等環保措施,這個距離住宅區僅350米的礦山并沒有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在完成其作為礦產資源來源的歷史使命后,經過逐步的復綠和復墾工作,礦山還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礦山復綠,使人們對于如何更好地利用礦產資源有了新的認識。余杭區林業水利局水政站站長金佩英告訴筆者,他們通過對良渚文化遺址周邊石礦的調查,制定了一份初步規劃,考慮在前沿坡復綠的基礎上,將石礦宕口治理成巖體文化,利用植物造型、水體、巖體彩繪等藝術手法來表現良渚文化的內涵。
據介紹,紹興吼山就是利用廢棄采石場進行旅游開發的典型:復綠后留下的大石塊通過藝術加工變成了特色景觀。專家指出,隨著復綠技術的提高和礦山治理理念的發展,人們將不滿足于讓廢棄礦山重披綠裝,還將變廢為寶,打造新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