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雕佛像起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了這個讓人深刻的宗教。從那時起,佛教大概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秘密教等多個階段,而佛教的造“像”,大約從部派佛教時開始,在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時代,但那時的造像,還沒有佛陀的形象,是用象征物替代。如一匹馬象征佛逾城出家,菩提樹象征佛的覺悟成道,鹿和法輪象征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以及以腳印、蓮花寶座來象征佛的存在等等。按造型藝術的視角來看,阿育王時代的隱喻法,就不能認作是真正的石雕佛教造像了。而具體的石雕佛像產生來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歷史意義上的,一種是依信仰角度來的。
歷史的記載及遺跡上看,石雕佛像大約出現在一、二世紀,即印度的貴霜朝。那時的造像一方面有了希臘羅馬的體、面風格,同時也融人了印度木土雕刻,佛、菩薩的形象健碩,但面部看起來比較呆板,整體也缺乏佛教意義上的思維寧靜,又沒有了希臘羅馬雕刻的生動,初期的時代佛像造像特點比較突出。到了公元五、六世紀的笈多時代,佛像造像才真正有了風格。石雕佛像產生從古至今經歷多個時代,在不斷的改變,但是不改變的是人們雕刻石雕佛像的虔誠之心。
2
石雕佛像作用
石雕佛像可以影響人心的觀念也許正是佛教徒造石雕佛像的根本原因。據《賢愚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前世是波塞奇王,就因為畫了八萬四千幅佛像,讓各處偏僻小國的人都能供奉,他才成了現世的佛祖,而且涅檠之后,還要受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座塔的果報。可見,造石雕佛像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對于傳播佛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為佛像雕刻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歷來的佛像都極具美感,并不像基督教的十字架上的耶穌那么悲壯。佛教是通過形象的感染來達到宣傳目的的。印度人看好的這些身體特征也成了佛教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據說通過觀察體味佛的相貌體態來凈化自己的靈魂,也是佛教徒修持佛法的方法之一。叫"觀佛"。觀佛不僅僅是看石雕佛像,更重要的是要沉思默想,通過觀看佛的"相好"而想象佛的崇高。在內心與佛親近,這樣就可以縮短與佛的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