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麒麟雕刻的來源
[ 發布日期:2015/10/13 8:41:11 ] 瀏覽人數: 3430
麒麟浮雕寓意吉祥如意,浮雕麒麟的發展歷史是什么呢
麒麟文化的初興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建立了秦帝國,稱始皇帝。白此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歷史進入了一個人一統的局面。秦漢時期,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張賽通西域之后,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與域外各國的政治往來和貿易http://www.stonebuy.com/trade/往來與日俱增,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隨之日益頻繁。白秦以來,儒學也在不斷地完善,到西漢中期更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儒學的上升與中外文化的交匯帶動了浮雕麒麟文化的初興。
一、儒家文化的上升帶動麒麟文化的初興儒家文化本身是一個、一大的思想體系,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博采百家學說之長,使白身的思想體系不斷擴大完善。而各家十人也注意將儒學與白家學派的相融合,各家十人在不白覺間逐漸儒化。在秦漢之時,出現了刑名化的儒家,縱橫式的濡家,陰陽化的儒家,黃老化的儒家,雜家式的儒家。西漢中期,儒學取得了獨尊地位,其人一統、大人感應、君權神授的理論對后世影響深遠。而與儒家文化有深厚淵源的浮雕麒麟文化也隨之現出初興的景象。主要表現為浮雕麒麟靈獸說、浮雕麒麟瑞兆說、及民間浮雕麒麟送子說的成型與流行。
1,浮雕麒麟靈獸說四靈獸來源于陰陽五行學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五方配五色、四象說、四獸說及四靈說的出現。到了秦漢之時,儒學吸收陰陽五行學說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五靈說、四靈說,以適應人一統時代的文化發展,表現出和合及嶄新的特殊意義。四靈之說來源于《禮·禮運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以為畜,故獸不獄。漢代學者對四靈說作了進一步的闡釋。說:“三者取象天地人,四者取象四時,五者取象五行,今云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是則當四時明矣,虎不在四靈。”白虎源自四獸說或四方說,這里把自虎排除在外,是為了不與其混淆。《人戴禮》中又提出了五精之說:“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日鳳,介蟲之精者日龜,鱗蟲之精者日龍,保蟲之精者曰圣人。龜龍麟鳳,所謂四靈。”四靈是神獸,《人戴禮》雖然說到五精,但除去圣人,仍然與《禮·禮運》中的四靈相合。現代也有擺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浮雕,他和麒麟這個四靈是有區別的。
漢人許慎案《禮記》時又提出了新的說法:“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東方也,虎西方也,鳳南方也,龜北方也,麟中央也。 這就把四靈說與四獸說相融了,形成了五靈之說。囚而后世典籍中有麟鳳五靈,王之嘉瑞,以及“麟鳳與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的說法。很明顯五靈是四靈與四獸的綜合,五靈說又與當時流行的“五行”、“五帝”相配,進一步完善五靈說。在《禮緯·稽命微》中說:“古者以五靈配五方:龍木也,鳳火也,麟地也,白虎金也,神龜水也。《月令章句》也說:“天官五獸之于五事也,左蒼龍大辰之貌,右白虎大梁之久,前朱雀鶉火之體,后玄武龜蛇之質,中有大角軒轅麒麟也。這時候的浮雕麒麟已經應用廣泛,這時候也出來了大門口擺放石雕麒麟的傳統。
石雕麒麟雕刻
這表明到漢代,五靈說與五行說的融合和逐漸完備。
漢中期,由于儒學成為顯學,為各家學術思想的主流,五靈說當中屬于陰陽五行的四獸,而在四時中,秋為虎,秋主收而自虎主刑殺,靈獸不應主殺,于是出現了以麟易虎的變異四神獸而流傳后世。因此后人陳飲說:“麟,西方毛蟲。然是西方毛蟲,在五行中,以白色代表西方,所以漢時獲麟多言獲白麟。這種變化在中華歷代銅鏡的變異四靈紋飾轉變中也得到證實。特別在新莽、東漢時期,麒麟作為四靈紋飾越來越多見,相反自虎紋飾歲仍見于四靈紋飾,但數量漸漸減少,更多出現在生肖、浮雕麒麟紋飾中或單獨作紋飾。
總的說來,漢儒所說的麒麟脫不了五個特征:鹿身、牛尾、五趾、一角(肉角)。這種石雕貔貅的形象與安息藝術中的獨角獸形象相似,而石雕麒麟形象的初成剛好發生于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與一占代羅馬貿易http://www.stonebuy.com/trade/盛期,安息又是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與羅馬往來的重要中轉站,這不能說只是一個純粹的歷史巧合,二地發達的藝術文化相互影響也是必然的。在漢人東方朔的十洲記中有載:“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鳳、麟,數萬各為群,又有山川池澤及神草百種。”
自漢宣帝時開始,外國來貢麒麟,來貢的實物以麒麟為名,必然與傳統的石雕麒麟形象有相似之處,但是因為麒麟本身是儒者理想化的仁獸,所以在形體上也肯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麒麟雕刻
麒麟無論從體形、顏色、角、蹄的描述上都發生了變化。從體形上說,東漢時所描述的麒麟明顯是形體高大的鹿類;言兩角與傳說中的一角出入很大,這大約是來自實物的描述,由于與傳統的一角說相左,《京房易傳》雖然對麒麟作了詳細的描述卻獨不言角;狼額是指頂額圓潤如狼額;馬蹄是指圓蹄特征,主要是為了指出麒麟疾走如飛,這可能是附會的說法;有五采則是指身上有斑紋;腹下黃是結合麒麟在五行中為土畜、土之色為黃而說的。綜合而言,麒麟的這一形態,與今大非洲所產的長頸鹿特征十分吻合。長頸鹿是軀高頸長,身有紋彩,頭有兩肉角,腹卜黃色,雖然為偶蹄動物,但跑起來連獅子也未必能追趕得上。在《楚辭》有云:“麟可系而羈兮,豈異孚犬羊。
意思是指麒麟可以不入陷阱,不羈于羅網。漢人劉向在《說苑·辨物篇》中也詳細地描述了麒麟的體性:“麒麟,酉身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踐,位平然后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有質文也,悠閑則循循如也,動則有容儀。”這也是大門口擺放麒麟的原因之一吧?
這種描述既是用人的德性比擬麒麟,《西都賦》對“九真之麟”并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已經可以肯定“麟”是由外國進貢的動物。兩漢時期,石雕麒麟作為仁獸在陵墓裝飾中常見運用。漢代《麒麟浮雕碑》、《山有圓球或三角狀物,以表示角為肉質角。江蘇徐州賈旺的東漢畫像。中更清晰地刻畫了數頭神態各異的麒麟,所謂的麒麟,與現今的長頸鹿形象極為相近,都是軀高須長,似鹿非鹿,身被紋彩,頭上生有肉角,尾如牛尾的動物。此外,在徐州茅村漢墓的浮雕也有與長頸鹿形象相近的浮雕麒麟畫面。
石雕麒麟瑞兆說把麒麟作為王道瑞兆盛行于兩漢,這與入漢后大一統觀念、石麒麟紋密切相關。漢儒在繼承儒學傳統的大命觀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大和大命的神圣性,形成天人感應的理論。在這種理論中,“大”的意志可以通過大子傳送到人間,“大”也可以通過降祥瑞或災異來表示對君下為政得失的意見。當君土受大命或有功德的時候,就會出現麒麟、鳳凰等祥瑞之象。
《春秋·感精符》有云:“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夸胎,不剖卵,則出于郊。”
又云:“王者德化,旁流四表,則麒麟游其囿。可以說明石雕麒麟是祥瑞的征召,《論衡·指瑞篇》補充:“如此瑞者,外國宜有降者,若應殆,且有解編發,削左社,襲冠帶而蒙化焉。其后數月,越地有降者,匈奴各王亦將數千人來降,竟如終軍之言,終軍之言得瑞應之實矣。”可知,在漢武帝之時,麟現、獲麟不僅是王者在世的標志,也是海內外歸附、大卜一統的重要征兆。政府以麟現顯示其順人命積極推行人一統偉業的合法性,也反映出漢武帝以來,中外溝通融合的繁榮。
在《宋·符瑞志》中把兩漢獲麟或麟現的事跡作了綜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十月行幸雍,祠五,獲白麟漢武帝太始二年三月獲白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至章和元年,麒麟五十一見郡國。漢安帝延光三年七月,麒麟見穎川陽翟。延光四年正月壬午,麒麟見東郡蹼陽。漢獻帝延康元年,麒麟十見郡國”如此之多的麟現事跡記載,兩漢時期麒麟浮雕,看門石雕麒麟雕刻的比較多。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