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數億的合肥美術館最近投入使用。
看完這幢建筑的外觀設計,筆者徹底無語。作為同是建筑設計界人士,筆者為這樣的方案能一路暢行并“落地生根”而感到汗顏。
這幢建筑從外觀上看像是一只不會搭巢的鳥亂壘起來的窩,又像是一堆等待燃燒的木柴,極為怪異。建筑的內部功能與“干柴”外衣完全不搭調。這樣內外兩套互不相干的設計手法,在全球的建筑設計中,還真不多見。
筆者以為,公共建筑應該體現其擁有的歷史文脈傳承,難道安徽或者合肥的歷史能與“干柴”“鳥窩”產生什么關系?這幢怪異的建筑,在我看來純粹是為了嘩眾取寵。一件膚淺的外衣、一個并不實用的內部空間、再加上大量的資金,構成了又一個建筑垃圾,而且是一個“雷人”的建筑垃圾。
眾所周知,建筑必須擁有“堅固、實用、美觀”三要素,這是自古以來建筑設計必須遵守的基本法則。
合肥美術館這座建筑(暫且稱之為建筑),是否堅固,暫時無法衡量,我也無法找到相應的設計圖紙去核對它的結構穩定性,但愿不要像某體育館一樣,建起來沒幾年就全部倒塌。
從實用角度來說,“合肥美術館”由“合肥國際創新展示館”更名而來,美術館一般分為展出、 保存、修復加工、研究、觀眾活動等部分,其中收藏保存部分對光照、濕度、溫度有極其嚴格的要求,而現有的“合肥美術館”擁有的功能、設施、布局與美術館相差甚遠。一個耗資數億的項目,卻無法滿足其應有的基本功能要求,這就像進入某餐廳后才發現里邊卻是賣計生用品一樣雷人。
從美觀的角度來看,或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有人說外行看不懂的那才叫藝術,但我作為一個內行也看不懂,真不知這應該算哪門子建筑了。
排除掉以上三個要素,令筆者很感興趣的是,有哪位普通合肥市民知道它的立項是如何形成的?設計和建造者是誰?經過了什么樣的投標程序?有哪些知名建筑師和機構參與競標和評標?是誰拍的板?有沒有“市民藝術委員會”參與到事關文化景觀的決策中?建設總費用是多少?費用歸于政府預算中的哪一類?建成后由誰來運營?如何保證日常運營費用開支?如何促進市民藝術審美的提升?如何體現公益性而不是淪為商品的展示廳?估計沒人說得清、也不敢說得太清。
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共建筑,在設計過程中被套上了主管領導人的主觀意識。按照國際慣例,公共建筑在建起來之前,應該先在社會上公示,讓市民一起來參與討論設計。但國內的許多公共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公示只能算是一個“程序”,最終的決定權在于主管領導。雖然一些地產開發商在開發樓盤時,會結合社會、經濟效益以及綜合因素來權衡建筑設計,但公共建筑在建造過程中,應該考慮更多的是其承載的公共功能以及社會影響,而不是某些領導的個人喜好。
作為建筑師,我們在某些時候是很可悲的,特別是設計公共建筑時,要先了解當地領導人的喜好,再結合其他因素來進行設計。若不了解其喜好,很有可能設計就會被“廢標”,一切努力前功盡棄。悲哉!
近些年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經濟飛速發展,全國各地像是一個大工地,各種奇形怪狀的建筑設計層出不窮,不斷惹來一些國外設計師的嘲諷。尤其是公共建筑這一塊,設計尤其應該充分滿足其承載的公共需求,而不能被某些領導當作其任職期間的“作品”。
【合肥美術館】
又名“合肥國際創新展示館”,位于合肥方興大道與廣西路交口東北角,坐落在塘西河畔,占地約262畝,建筑面積16307平方米,總投資1.88億元,包括主體建筑、藝術廣場、綠化景觀等。
整個設計靈感來自民間兒童游戲棒,由長短不一的金屬桿件按照嚴格的結構邏輯等級編織而成,形成自由分布的交叉桿棚罩,外觀就像一個未經修飾的鳥巢,相比國家鳥巢體育館,合肥美術館則更像是一個鋼鐵鳥巢。主體建筑平面是一個不規則的六角形,與藝術廣場內臨水疊落平臺、下沉庭院、綠地景觀等相接合。
中國紅、滎經紅、雅蒙黑、三合紅、四川紅
小藍寶、新礦芝麻黑 、寧德芝麻黑,寧德654、新礦深灰麻、新礦童子...
大門紅防腐石材,海島紅,防腐花崗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