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建筑讓城市更安全
[ 發布日期:2010/12/8 11:48:25 ] 瀏覽人數: 2472
12日是汶川地震兩周年,下午,游客在世博園遠大館地震體驗屋前靜靜排好長隊,準備體驗8級地震的感覺。
在此次世博會上,高達6層的遠大館在3月6日一天之內就搭建完成,不僅創下了令人驚詫的建設速度,而且因為大量應用了經過全球最高抗震等級——9度抗震測試的建筑科研成果,號稱是“世上最牢固的建筑”。
今天下午兩點半,一場“5·12”追思會暨抗震科技研討會在世博園遠大館舉行。在身著素衣的少女用舞蹈與音樂深情訴說對汶川大地震遇難者的思念之后,遠大集團老總張躍和與會的建筑專家圍繞未來城市建筑的抗震問題進行了研討。
張躍重點解釋了遠大館抗震科技的核心原理,即:斜撐+輕量+工廠化。據介紹,地震的破壞力主要是橫推力,柱子再強也扛不住橫推力,因此可建的抗震能力,第一,是靠設于建筑四周的斜撐和中段每隔一定距離的斜撐。第二,是輕量。因為地震的破壞力=震強×建筑自重,自重愈大破壞力愈大。遠大館使用的抗震混凝土地板平均厚度30毫米,而傳統建筑約100至200毫米。50層以下的可建自重,如果包含所有材料及設備,使用抗震地板的建筑比傳統建筑輕6倍以上。第三,是工廠化。抗震建筑的天花板與上層地板是合二為一的,都是標準尺寸,連同地板混凝土均在工廠完成,工廠化率達到99%,而建筑垃圾僅為1%——完全可以在現場組裝施工,既不牽強又不多余,這就是工廠化的核心。
記者在現場看到,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鋼材,四壁均是不對稱的鋼材斜撐結構。而厚度僅為30毫米的地板,踩上去的感覺與傳統混凝土澆筑地板并無兩樣。在一樓出口http://en.stonebuy.com/處,通過一段3分鐘的錄像,還可以看到當時遠大館在一日之內完成建設的景象——吊車不斷吊起大塊的地板、鋼梁,一層鋪設到位后,工人們上去熟練地擰緊螺絲,同時在他們的頭頂開始鋪設新的一層地板,窗戶、外墻等都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兩周年,據張躍介紹,他決心搞抗震建筑的想法正是來自兩年前他在震后赴四川抗震的感受。“當時大概是震后十幾天,一場余震襲來,大概是5點幾級,屋子亂晃、酒杯亂響,我嚇得都跑到了門口,還好余震停了。”張躍說,“從那以后我這兩年就沒干別的,就是搞抗震建筑。我希望能研究出一種抗震建筑的方案,供大家使用,從根本上避免地震造成人員傷亡。”
據遠大館提供的資料,如果全世界采取類似遠大館可建的抗震設計,可少用80%的混凝土和20%的鋼材,每年為全球帶來7%的碳減排,更可從根本上減少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這將是一場革命性的變化。
在遠大館外,建設者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地震體驗屋。這間黑屋子從時長到烈度完全模仿的是汶川8級地震,前來排隊的體驗者絡繹不絕,記者也進去體驗了一把。地震剛開始時,屋子只是輕輕地晃動,隨后越來越猛烈,屋里的人不斷發出尖叫聲。地面晃動最厲害的時候,如果不是上面有扶手可以抓住,身體根本無法掌握平衡。到最后,屋子仍會輕輕地擺動,真實地告訴你余震仍在進行。
汶川特大地震已經過去兩年了,地震帶給個人的傷痛或許可以漸漸平息,但它帶給人類的警醒卻必須始終銘記。“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美好生活卻絕不能因為不安全的建筑而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遠大館的抗震探索和地震體驗都在警示著人們,防范應對地震災害,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