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xbox高清视频线,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貴州磻溪鎮勘察發展板巖石材品...

奧運前夕奇石古玩市場熱

水頭鎮這一4.0302公頃成片開發...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展會訊息| 石材百科| 石材雙譯| 建材市場| 石材術語| 石材協會| 報刊書籍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新聞中心 > 企業風采 > 正文

博白縣合江村:兩江交匯石材加工村

[ 發布日期:2010/2/24 9:19:22 ] 瀏覽人數: 14762

     顧名思義,合江就是一條江河和另一條江河的交匯在一起。博白縣東平鎮合江村地處該縣鳳山江與東平江兩河交匯之處,流水相融,悠然南下,故而得名。合江村山峰疊聯、河谷低回、交通發達,白沙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合江村全村31個自然村屯,1276戶,總人口數為6870人!新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成立60年來,合江村經歷了因商而興、改革騰飛的發展道路。近年來,合江村全體村民齊心協力、艱苦創業,致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探索商貿居住集約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路子。
 
    抓發展:一心一意創實業
 
    初秋時節,天氣依然炎熱。早上7點多,筆者驅車來到合江村,盡管晨霧還沒有完全散去,但是座落在公路兩旁的十多家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廠卻呈現出一派繁忙的勞動景象,工人們正在忙著裝車、打磨和拋光……很難想象,合江村過去曾是一個污水橫流、布局零亂、經濟薄弱,甚至連村委辦公樓都是危房的村莊,如今卻高樓林立、路面整潔、一片欣欣向榮。合江村的發展速度和變化不得不讓人深思、驚嘆!

    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們都說,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業對村里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改革開放后,合江村民北上南下打工、做生意賺了很多錢,可是他們對老家的“金山”卻渾然不知,更不要說開發利用了。直到1988年,博白縣礦產公司技術人員到合江石羅嶺勘測時,他們才發現那些不起眼的石頭原來還有大文章可做。于是,少數村民便開始挖掘那些石材http://www.stonebuy.com/運到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廠進行簡單的加工。

    經受十幾年改革開放風風雨雨錘煉的合江村民慢慢意識到,運送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給別人加工,從別人手上賺一點加工費,這并不是他們的長久之計。他們開始合謀,怎樣才能做大做強合江村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業。1991年,村民陳開千千方百計,動員其他村民合伙投資,共同投資創辦了兩家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廠;1993年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發展到五、六家。

    近年來,合江村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業發展很快,短短幾年時間,全村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一下就增加到30多家,琾石機100多臺,一躍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帶富了全村村民。據合江村麗華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廠老板李華說,正常情況下,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廠的每臺生產機每年都能生產石材http://www.stonebuy.com/10000多平方米,創值40多萬元,挖掘、搬運、加工、運輸、銷售等一系列工作,整個合江村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加工廠就可安排就業崗位3000多個,按每人月薪1500元計算,村民的年工資收入就多達450多萬元。

    一枝獨秀,富的不過是部分人,要想實現更多人富裕,就要發展更多產業,讓更多人有收入。東平鎮黨委書記廖宇說:“要想大發展、快發展,就必須凝聚力量抓項目,只有依托大項目,發展才會有后勁,人們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合江村確立了“發展項目,改善民生”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城郊結合優勢,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瘦肉型豬養殖、煙花爆竹生產、木片加工、運輸等產業,積極探索商貿居住集約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發展模式,加速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

    合江村采取政府扶持、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主導、能人創建、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運作等多種方式,加快牧業小區規劃建設。在朱汝強、陳江、林寶章等經濟能人的帶領下,該村紛紛引進和興建起了各種各樣的養殖基地和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其中種豬15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14家;大棚養雞超過1000羽以上的養殖場20多家;木材木片生產加工基地4家,可安排200人以上就業;煙花炮竹廠3家,安排就業150余人。

    這些產業的出現,帶動了合江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真真正正地讓合江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
 
    抓民生:排憂解難見真情
 
    一條橋的建成通車讓群眾改變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沼氣池的普及讓村民的柴草畜糞變廢為寶;三個飲水工程的成功修建結束了合江村人為飲水發愁的歷史;一條水泥硬化街道的出現也讓群眾向污水橫流、泥濘不堪告別,一座大型抽水站的建成解決了村民顆粒無收的后顧之憂……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與成果。

    合江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林和、劉有珍、粟森、林輝生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進入新社會后,革命老區合江村發生巨大的變化,然而生活在該村長潭隊、垌尾隊、覃村隊、秧地坳隊等自然村屯的1600多村民,卻遭到河水的阻隔,他們長年以竹伐渡江,出行十分不便,同時惡劣的環境也嚴重制約了那些村屯的經濟發展。2002年,新一屆村委領導班子上任后,村干部為了改善落后村道路面貌,多次奔走于各級職能部門積極為民請愿,請求上級部門施以援手,幫助解決問題。

    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合江村有了解決阻擾村民致富問題的辦法。2003 年該村被列入革命老區建設大會戰重點援建村屯名單,獲得革命老區建設國家專項資金124萬元。在此基礎上,為了早日建好橋,村干部又發動村民集資10多萬元,徹底解決建橋資金。2003年11月合江村開始動工建設大橋,2004年5月大橋峻工通車,全長92.8米。為了紀念老一輩革命家,村民把大橋命名為“將軍橋”。一橋飛架溝壑變,通途“將軍橋”的建成通車徹底解決了合江村覃村隊、秧地坳隊、長潭隊、垌尾隊等幾個村屯1600多位群眾出行難、交通難的問題。68歲的劉大媽感慨地說:“我活了60多歲了,想不到還能見到把這么大的難題解決了,真把大事、好事辦到咱這深山窮圪嶗了。”

    以前每到冬季,陀角隊、德福堂隊、油行隊、田頭沖隊、火燒嶺隊等十多個自然村屯的村民就會常常為沒水喝而擔憂。2005年10月,原玉林市委書記高雄到合江村德福堂隊調研時了解到這些情況,當即指示相關人員盡快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不久,投資38萬元的陀角、德福堂、大壩嶺三大飲水工程,相繼建成使用,解決了獨丘龍、學校、旺塘、門口排、書房嶺、油行等10多個村民小組3800多位干旱地區群眾的飲水難題。

    2006年8月,合江村又在東平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30多萬元,硬化村道、街道1.5公里;籌資12萬余元新建村委辦公樓400多平方米。如今,農村沼氣建設項目、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項目、農村改廁項目、危舊房改造項目等在合江村建設得如火如茶。
 
    抓教育:將軍故里故事多
 
    歷來,合江村人都非常重視教育,努力為社會培養人才。革命戰爭年代,合江村培養出了林和、劉有珍、粟森、林輝生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平建設年代,合江村又培養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司令員劉慶貴將軍。

    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如今的合江村人更加重視教育了。該村一位小學老師說,現在村民的意識都比以前提高了,他們認識到無論如何也要送孩子讀書,可是曾經有一段時間,由于受到讀書無用論影響,出現了一種那很不好的現象,那就是已經正式上課一個多星期了,學生還沒有全部到齊,老師去村里發動學生返校上課,一些家長以沒有錢為借口,推三阻四不讓學生上學;后來情況有所改觀,合江村人又重新認識到,再苦再累也不能誤了孩子的前程。現在老師還沒下村去發動,學生就已經返校上課了。對此,合江村小學校長林福就很有感觸地說,學生鞏固率之所以達到100%,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教育傳統和廣大家長的重視和支持。

    過去合江村小學校舍簡單,基礎設施落后,危房較多,以至很多老師都不愿調到那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2008年,合江村村支書陳政均帶領全村人,積極配合規劃、建設好合江村小學,可是平校園、拆危房、建圍墻、建新房等工作是一項牽涉到規劃、征地、設計、建筑多方面的復雜事情,無論哪個環節處理得不好,都有可能阻礙了合江村小學建設進程。為了很好地解決問題,合江村召開部分群眾會議,村主任林國科挨家挨戶登門做群眾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動員群眾要舍小家顧大局,為子孫后代的長遠作打算。經過村干部耐心細致的工作,很多村民主動放棄個人利益,配合協助村干部為學校去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如今,學生上課有了新教室,體育有了新器材,活動有了新娛樂,校園綠化了、美化了……

    還有合江村陀角隊與石塘坡隊的學生距離學校比較遠,尤其是石塘陂屯學生,他們上學還要經過一條河流,每到下雨天或是汛期,便無法上學。這些問題,家長、老師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8年10月,合江村委班子研究,決定采取向上爭取一點、社會捐贈一點、群眾投資一點、就地取材省一點的辦法,籌措資金10多萬元,修建陀角小學,徹底解決附近幾個自然村屯1300多村民的孩子上學難問題。

    意識的改變,教學環境的改善,促進了合江村的教育水平。村干部劉有俊說,2009年全村考上本科線的就有25人,其中有8個是考上一本的;中考有4個考了縣重點中學,小學質檢在全鎮中也名列前茅,教學質量連年提高。旁邊的林阿婆聽到“考大學”,她再也坐不住了,一臉喜色地說:“今年是我喝大學酒最多的一年了,單是上個月就喝了5次,高興呀,娃娃們都有出息了。”

評論區

 

手機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