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xbox高清视频线,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地鋪石的分類

淺談天然石材的物理性能指標

專家解析預防石材水斑水漬污染...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展會訊息| 石材百科| 石材雙譯| 建材市場| 石材術語| 石材協會| 報刊書籍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新聞中心 > 石材相關 > 正文

巧奪天工的寧巴石匠

[ 發布日期:2009/1/7 9:08:45 ] 瀏覽人數: 2981

 提起藏式建筑修建過程中的砌墻工藝,人們會不由得想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藏族鄉寧巴村的石匠。寧巴村的男子素有從事藏式建筑的傳統,而設計精妙、技術精湛的石墻工藝深受青、藏、川、甘等地群眾的廣泛贊譽,有“寧巴的石匠、同仁的花匠、白塔寺的木匠”美稱。

  選材純天然是最大特點

  冬日里沒有哪里天空能如循化鄉下的天空般湛藍如洗,在藏區沒有哪里的石匠能與寧巴的石匠般聲名遠播。

  今年已經75歲的次正老人就他所知的信息回憶,寧巴男子從事修建藏式建筑的年頭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他掌握的手藝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一位老人傳授的。那位老人當時一共收了四個弟子,除了次正之外其他人都已過世,真正傳承衣缽者也只次正一人。

  “寧巴石匠最大的特點就是選用純天然的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對原材料不經過任何加工,直接砌到墻里去,這也是與其他地區砌墻技術最大的區別。”說起寧巴石匠的優勢,次正老人娓娓道來,“有經驗的石匠一眼就能看出哪片山里有好石料,選好了山頭,就要開始最艱苦的采石了。前些年,采石只能依靠人力,有一輛拖拉機往外運都算很好的條件了。幾乎所有的石材http://www.stonebuy.com/都是依靠肩挑背扛運到施工現場,所有的石匠都要先從背石頭做起。選好的料只能是方形和扁形的石頭,圓形的石頭是排不上任何用場的。”

   砌墻的石頭也有名字

  普通人看來沒有區別的石頭,在寧巴石匠眼中都有靈性,因此,他們按照砌墻所需的石頭大小、形狀和在墻體里所處的位置,給所需的17種石頭各自起了名字。在一位藏族鄉干部的翻譯下,我們從次正和才洛兩代石匠口中得知了這些賦有生命的石頭名字。

  “頓慶”(注:石頭的名字均為音譯)是位于地上第一層的大石頭;“俄多”是用在墻體表面上的石頭;“加拉”“卡起”“起小”都是用來將外墻抹平,而其中“起小”為最薄、最小的;用來填補兩塊石頭之間縫隙的小石條叫做“牛四”;“卡雜”是墊石;“幾多”是用在兩面墻相結合部分的格子石,這也是最顯石匠工藝的地方;“前”起著加固和美觀的作用;而在外墻中用來穩定底層大石頭的叫做“先多”。以上幾種是修建外墻時用的石頭。

  砌內墻所需的石頭主要以大小分類。墊內部的石頭按照大小依次叫“克多”“大拉老”“小拉老”;“下修”是放在泥上的碎片石,鋪在它上面是叫“來加”的石板,石板間的縫隙用“牛曾”填補;最后還有不平整的地方就用“下小”來墊平。

  經過粗略的統計,一立方米的體積里需要250塊至300塊的石塊,能用這些不規則的石頭建造出一座座整齊的藏式建筑,正是寧巴石匠巧奪天工之處。寧巴石匠修建的墻體從側面看,剖面呈規則的梯形,墻體下寬上窄,從地基開始,每向上修建一尺,上部都要比下部窄0.03厘米,這就是建筑學上講的收分墻體;一面墻的外表面,石頭和石頭中間的黏合劑用黑土調和的泥漿,而對內部黏合劑的要求相對較低,用什么土都可以,寬約1.5米至1.7米石墻隨著時間的推移,年代越久遠,堅固程度越高,直到數百年后,泥土和石頭融為一體,堅不可摧,這就是加厚墻體,而這是鋼筋水泥所難以企及的;在建筑物的最高一層頂部的四周都有邊瑪草扎砌成的棕紅色矮墻,極具莊嚴的宗教氣氛,邊瑪墻是藏式墻體建筑技術領域中的一大發明。

  藏式建筑的地基也是用石頭建造的,地下土質的情況決定著地基的深度,而這也離不開老石匠的豐富經驗。

  生命連著石藝的匠人們

  由于修建藏式建筑的石墻大都需要數十甚至數百匠人同時開工,因此寧巴有不少頭腦活泛的石匠把眾多匠人組織起來,一起去外州縣、外省干活,漸漸這類領頭人就成了“工頭”。我們的采訪對象才洛就是“工頭”之一。

  1985年,24歲的才洛正式成為次正的四弟子之一,他酷愛這門技藝,虛心和勤奮深得師傅次正的喜愛。加之才洛心靈手巧、一點就通,短短三年時間他就學會了師傅的全部手藝,成了師傅的得意門生。1988年,才洛成了“工頭”,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他帶領三千余名農民工,先后修建了四川阿壩果忙寺大經堂和佛學院、甘肅夏河拉卜楞寺大經堂等大小經堂九十余座和果洛甘德的恰榮卡秀佛塔等150余座佛塔。恰榮卡秀佛塔是才洛兄弟三人帶著眾多石匠從1997年開始修建5年完成的,佛塔的一面墻寬77米、高50多米,用石兩萬多立方米,被稱為亞洲第一佛塔。

  2006年,才洛帶著照相機和一雙渴求建筑技藝的眼睛去了西藏。“西藏的藏式建筑盡管選材也是來自山里的巖石,但是砌墻時用的石頭基本都經過加工,這和寧巴石匠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是,我還是拍了很多照片,那里的建筑技巧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才洛翻看著一張張照片,細細品味著其中的奧秘。

  離寧巴村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古雷寺,寺院的大經堂和彌勒殿是寧巴石匠的杰作。站在大經堂外的一角,順著兩面墻接連的地方向上望去,一條筆直的線讓你難以相信這是用眾多不規則的石頭制成。也是在墻體的這個部位,有了加工的痕跡,為了美觀,匠人用錘子把石材http://www.stonebuy.com/多余的部分砸去,使它們整齊劃一。才洛不停地指著石墻上不同的石頭介紹它們的名字,而次正老人則一遍遍撫摸著石墻,似乎總也看不夠。

  寧巴家家有石匠

  寧巴村共有181戶,每家都有男子從事砌墻工作。才洛現在有十幾個徒弟,他說:“盡管現在的人越來越不能吃苦,但是寧巴人自古就有做石匠的傳統,所以村里如果接了大活兒,每個男子都能上。我的兒子雖然現正在上大學,但是每個假期他回來的時候,都會跟我到工地去干活。”

  才洛還說,現在跟他學石藝的人不僅僅是寧巴人,整個道幃鄉的人只要有愿意學的,他都會傾囊相授。

  沒有文字記載、沒有圖片示例,寧巴石匠的技藝秉承著古老的口口相傳方式,曾一度擔憂這門手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出我們的視線,現在看來實屬杞人憂天了。

評論區

 

手機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