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08/9/6 8:14:51 ] 瀏覽人數: 3926
日前,記者跟隨西藏扶貧開發特色產業現場會的與會代表一同耳聞目睹了日喀則、白朗、康馬、南木林、薩迦等市(縣)在特色產業扶貧項目上所取得的可喜成績。記者從現場會上了解到,2006至2008年,西藏共安排實施特色產業扶貧項目320個,共投入資金27082萬元,共建成扶貧特色產業項目區150個,農牧區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調整產業結構 改善生產條件
西藏在重點扶持地區,通過建材產業的帶動,各具特色的扶貧優勢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重點扶持地區和重點扶持人口集中的地方,支柱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地方性特色產業呈現出良好勢頭,特色產業扶貧開發格局逐步形成。
以特色建材為主的扶貧優勢產業發展,調整優化了重點扶持地區的產業結構,帶動了項目區商業、運輸業、餐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牧區經濟迅速發展。薩加縣吉定鎮在查嘎石灰石開采之前,全鎮餐飲服務網點、商業網點不足10家,社會車輛不足20輛,通過近幾年的特色建材產業開發,商業、餐飲服務網點增加到50多家,社會車輛增加到100多輛。
特色產業開發,促進項目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近3年,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區新增道路245公里,架設橋梁26座,新修涵洞和交叉建筑物38處,鋪設輸電線路16公里,購置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切割機、空壓機、發電機和運輸車輛等
機械http://www.stonebuy.com/machine/設備2054臺(套)。同時,特色建材產業的發展,大力推動了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
轉移勞動力 促進自我發展
西藏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大力推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近幾年,通過特色產業扶貧開發直接或間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共計7.5萬人,實現年人均增收3000元。南木林采石場實現勞動力轉移1500多人,白朗縣恰珠編織廠轉移農村婦女勞動力650人。拉薩市城關區納金鄉塔馬采砂場通過培訓,解決農民子女就業300余人。
據統計,近幾年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區的人均純收入比非項目區增長39%。其中特色建材產業項目區年人均增收5000元,項目經營者的年收入最高的達到19萬元,最低的達到3500元。項目區有7萬多人走向脫貧致富道路。林芝縣八一鎮巴結村通過特色建材項目建設,激發了群眾的投資熱情,群眾在特色建材項目建設中籌資150多萬元,經營管理模式上從合作經濟組織轉向了股份制的現代
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經營管理模式,實現了年人均收入萬元村的目標。
西藏農牧民收入的顯著增加,為農牧業發展、農牧民增收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發展后勁。富裕起來的農牧民群眾,利用收入添置農機具、購置生產經營設備、擴建廠房,繼續開辟新的增收渠道,鞏固和擴大生產經營領域,進行滾動發展,走向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康馬縣提出了“
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立縣”戰略,滾動發展特色建材產業,短短幾年時間,
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產業開發發展到了八鄉一鎮;乃東縣結巴鄉滴新村沙石場出資40萬元為本村新建了一處5000立方米水塘,還為結巴鄉鄉村道路建設捐資7萬元;每年還要從收入中留存滾動發展資金37萬元用于擴大再生產。
轉變思想觀念 優化資源配置
通過實施特色產業項目,西藏廣大農牧民群眾破除了三種觀念、強化了三個意識。即:破除了自給自足的觀念,強化了
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經濟意識;破除了因循守舊的觀念,強化了爭先致富意識;破除了溫飽即安觀念,強化了發展意識。
群眾在特色產業開發中得到了較大實惠,極大地激發了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主觀能動性和苦干實干的精神,由“要我干”變“我要干”,開拓了脫貧致富的新途徑。通過對參與項目建設者的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親身實踐,項目區群眾的勞動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不斷提高。那曲縣、班戈縣通過實施特色建材產業,打破了傳統的牧區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五跳五看”的發展觀念,即跳出牧區看產業、跳出牧區看就業、跳出牧業看
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跳出牧業看帶動、跳出牧業看增收。
記者從現場會了解到,廣大農牧區有很豐富的資源,高速發展的西藏經濟為農牧區提供了很多致富機會。特色建材產業就是抓住了安居工程建設的機遇,把石頭、沙子變成了增收的資源。這樣的模式還可進一步提升,使之為西藏基本建設服務,也可推而廣之,延伸到旅游資源、農畜
產品http://www.stonebuy.com/sample/資源和民族手工業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