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是藝術,外觀美輪美奐,美麗是需要整治和保養的,這恐怕是玩石入門的人都知道的。但是如何對奇石進行整治和保養卻不是所有的奇石愛好者都知道或者說知者甚多的。
奇石的整治,主要是指對剛采到的原石進行表面處理。如一塊新挖出來的石頭表面既有泥砂,又有鈣質包皮,還有浸泡的雜色,苔蘚等。有的江河石、海石則附有青苔水垢、海藻貝類等,這些都需要進行表面的整治處理。特別是靈壁石,更需要進行整治。據杜綰寫的《云林石譜》介紹,人們多以鐵刃遍刮。凡兩三次,既露石色,即以黃蓓帚或竹帚兼瓷末刷洗。由此看來,多數奇石在上座之前都需要進行表面的整治清洗和處理。
奇石整治清洗干凈后,就可以進入日常養護。日常養護包括對石傷的養護、室外養護和室內養護等。石傷養護主要是指有些奇石在采集過程中,經常出現不小心碰破損傷石膚石肌的事。如果石傷較明顯,可先用金剛石或砂紙進行打磨修理,然后再將原石放置于露天經受日曬雨淋,并定期澆水,時間一長石皮就會自然分化,自然變色,直到整塊奇石在質感、色感方面完全調和為止,再上座遷入室內觀賞。室外養護主要是指有些奇石新采集來后也最好先在室外供養半年左右,并每日澆水一二次,經常翻動日曬面。
室內的養護實際上就是對奇石的永久養護。適應水養的奇石可以兩天上水一次,使其經常保持濕潤而有生氣。不宜噴水的奇石也應經常用手摸或用干布擦試,使其保持清洗和逐漸增加包漿程度。除了水養之外,有的人還喜歡用石油養護。石油可以保持石之光澤,避免石膚氣化、風化。一般人們使用的保養油有凡士林、油蠟、上光蠟等。但筆者認為,上油或蠟對長期保養來講弊大于利,應該避免上油蠟。雖然這樣做在短期內可以使石之質地、色感更為突出,但是它相對阻隔和妨礙了石頭的“呼吸”,堵塞了石頭的毛細孔,阻礙石頭呼吸空氣中的養料,使石頭久久不能顯得老氣。而且上油上蠟后的奇石有一種造作感,掩蓋了石頭的本來面目。所以,油養不值得提倡。
奇石的價值高低與其出土流傳年份有極大關系。時間越久,石頭色澤越古樸歸真,石體會發出成熟的幽光,這種難以用確切語言描述的石表形象,行話稱作“包漿”。石頭包漿越凝重越好。包漿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長期精心養護自然形成,養護越到位,包漿越凝重。俗語說:“養石即養心。”有奇石置于茶幾桌案,在平時喝茶、寫作、閱讀、看電視的閑暇時經常用雙手撫摩,使手氣、手潤通過毛細作用滲入石膚、石體,久而久之,包漿日漸凝重,石頭愈加可愛喜人。
蝴蝶蘭、蘭鉆、蒙古新卡麥、藍寶
福鼎黑,雞血紅,G684,沙漠棕、青石,福鼎黑火燒
漳浦黑,滾磨石,紅斑巖,芝麻黑,芝麻灰,芝麻白,黃銹石,蝦紅,老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