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程文,從事端硯制造40多年,現在是中國http://www.stonebuy.com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端硯技藝傳承人。
它上達帝王公卿,為歷代帝王之貢品;下至黎民學子,無數人夢寐以求。
它令無數文人墨客醉心其間,如癡如狂。
宋徽宗明詔限定到肇慶任官者每人最多擁有兩方端硯;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題款端硯的詩跋。蘇東坡詠出《端硯銘》,“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的詩句,如身臨采石現場;李賀寫下“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稱贊精湛的制硯技術。一代名臣岳飛、文天祥則將其人格化以自喻,岳飛稱其“持堅守白,不磷不緇”,文天祥稱“硯雖非鐵磨能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
嶺南,是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向來被視為極南極偏僻的“蠻荒”之地,而端硯在唐朝時在西江流域古端州橫空出世,一開始就突破了地域限制,成為國家范疇內的文化現象;在宋朝時端硯即已穩居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四大名硯之首,實用又富于藝術美感,是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傳統文化最有名氣、延續最久的品牌之一,傳承千年,一路豐碑,一路輝煌,成為西江文化乃至嶺南文化在古代對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不多見的一種強勢力量。
此次“西江歷史文化之旅”,抵達肇慶高要市、端州區前,我們對端硯的文化重量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但對其細節,如端硯的價值,端硯的產生,端硯的賞鑒卻知之甚少。想到即將面臨的端硯文化洗禮,我們已經預先沉浸在“被擊中”的快樂中——
開采
“端溪出硯才最貴下巖石”
到了高要我們才知道,端硯真正出名的不是雕工,而是石質。端硯是唯“血統”論的一種文化瑰寶,其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的來源大有講究。
來源于“三大名坑”的端硯“血統”最為純正。“三大名坑”即老坑、坑仔巖和麻子坑。老坑從唐代開始開采,坑仔巖自宋代開始開采,麻子坑處清乾隆年間開始開采。硯材資源歷朝歷代都由國家直接控制開采。
4月4日早上,聯合采訪組坐船渡過西江,來到高要硯坑紫云谷,尋訪“三大名坑”。
紫云谷在爛柯山,爛柯山有端溪河,在端溪河注入羚羊峽的匯合口,就是老坑。
老坑是現存端硯礦坑中開采最早、影響最大、價值最高的一個。
從碼頭拾級而上,很快就有一條石級小路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條小路用硯坑采區廢棄的端硯礦石鋪成。路旁洗手間外的洗手池墩,也用一塊塊石頭交叉壘疊而成,濕了水,端硯特有的紫色尤其醒目。行約200米,就可看到前方山腳下,一個約兩間房大小的水面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老坑。硯坑一側,依山傍水,端溪水從山腳下涓涓淌過。老坑的洞口就藏在這塊小小的水面之下。記者目測,它離西江河道直線距離不過100多米的距離。當地人介紹,老坑的采掘面其實已經深入到西江河床底部。老坑始發掘于唐初,原是山巖,長時間開采形成坑洞,順石脈蜿蜒直探入西江水道之底,因為硯坑內可用礦石只有30厘米左右,全靠三四十把長20厘米的粗鐵針非常謹慎緩慢地手工鑿取。因為礦坑洞口水勢低,無論雨旱,洞中必漫水過腰,排水成為老坑開采者的主要作業之一。據介紹,當時采石者必裸身入洞,一方面可能是為了防止珍貴礦石外流,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為了方便在狹小而潮濕的空間里身體的回旋。www.stonebuy.com
蘇東坡曾寫下《端硯銘》,“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描述了硯工開采硯材的壯觀場面。
老坑又稱下巖,所產硯材石質最佳,晚唐時已列為貢品,故稱“皇巖”。因硯坑沒于水中,又稱“水巖”。《紙筆墨硯箋》中說“隆冬極寒,他硯常冰,而水巖獨否”,說明用這個坑里的硯材制作的硯臺,可以防止墨汁結冰。北宋名臣李綱曾詠詩“端溪出硯才(材),最貴下巖石……”
距老坑不遠有一處被封閉的坑道,出入口被鐵門緊鎖。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機械http://www.stonebuy.com/machine/化開采老坑硯材留下的痕跡。這種開采方式一度給老坑資源帶來很大破壞,所幸出于保護硯石資源的考慮,當地政府已先后于1997年、2000年、1986年封閉了老坑、坑仔巖和麻子坑。“物以稀為貴”,“三大名坑”的石料價格也扶搖直上,記者在一家商鋪看到,一塊大不過桌面、厚15公分左右的老坑原料價值人民幣幾十萬元,一塊似書簽大小、不盈一握的老坑硯也標價千元以上。
坑仔巖距老坑東面約200米,在半山坡上;麻子坑在紫云谷的更深處,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未及探訪。www.stonebuy.com
據介紹,除“三大名坑”外,還有宋坑、梅花坑、綠端、古塔坑、朝天巖、宣德巖、白線巖、斧柯東諸坑,散落分布在老坑附近山巖和肇慶北嶺等地,每個硯坑石材http://www.stonebuy.com/風格不同,有經驗的人一看就能辨出出自何坑。
制作
踏天磨刀割紫云
4月9日,記者一行來到端州區黃崗鎮白石村。白石村因端硯制作而聞名,是名符其實的“硯鄉”,但當天我們抵達的時候,白石村卻顯得有點寧靜。
“端硯被奧運組委會確定為2008北京奧運會貴賓禮品,肇慶市、端州區共贈送300方禮品端硯,村里有100多人去北京了。”陪同者介紹。
即使這樣,一進村口,還是有幾個年輕人坐在家門口雕刻硯臺,簡單問了一下,均來自外省,在這里做工。再行幾步,是幢幢普通的農村樓房,領路者到其中一幢看了一下,招呼我們進去:“主人去北京了,但可以進來看一下。”
這也許是典型的白石村村民的端硯加工場景。一進大門,大小不一的硯材層層疊疊;房間內,靠墻兩側擺著兩排操作臺,臺上有臺燈,七八個年輕人在燈下手工雕刻硯材。里間,地上有一個水盆,一位姑娘坐在小板凳上,手工打磨一個個象巴掌大的半成品硯臺。
硯臺的制作在白石村已接近產業化。這些年輕人同樣來自外省,一位叫阿平的年輕人只有25歲,可是從事這一行已經有12年了。“我是四川人,當初跟著同鄉過來。當中有一段時間自己在白石村租了個房子自己當老板,可發現老板并不好當,不如給別人打工省心。”阿平說。阿平一個月的工資不少于3000元,他正在雕刻一個A4紙大小的硯材,“大約十多天就可以完工了。”這樣算來,這方硯臺僅付給阿平的人工就需上千元,其在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上的價格可想而知。
58歲的老先生程文是白石村端硯制作的又一類代表藝人。“端硯制作技藝”2006年入選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程文被確定為端硯技藝傳承人。程先生穿著極為樸素,身上似乎還沾有石料的粉灰。他的叔叔是一代宗師程四,程文12歲開始學習制作硯臺。“當時學制硯僅僅是為了糊口,但干得時間長了,這方面多少有一點悟性,干出了一點成績。”程文很重視自己的傳承人身份,“我們家沒有請外面人,很多人做的是旅游硯。我是藝人,不會做生意。真正的搞藝術的人是賺不了錢的,把精力放在創作上,一年才能做幾個硯臺。”
據介紹,白石村全村近300戶人家,1200多人,世代以硯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全村90%的村民從事端硯制造,向有“端硯第一村”之稱。該村被廣東省評為“版權興業示范基地”,被肇慶市政府命名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www.stonebuy.com
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
價格幾年間翻了十番
四十年的硯耕生涯,程文親眼目睹了端硯的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變遷。
他告訴我們,端硯制作白石村曾經出過斷層,1960年生產隊才開始重新辦起手工作坊,最早端硯參加廣交會并不是以“工藝品”門類出現,而是“五礦”品種。后來日本方面開始定貨,并不斷提出設計要求,端硯的生產量慢慢擴大,設計日益精美。“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反收購了,收購早期的端硯產品http://www.stonebuy.com/sample/。”
程文介紹,最早的時候非“三大名坑”的一方端硯才幾塊錢,端硯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有三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一是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允許個人利用業余時間搞副業,一批藝人就下班后自己雕刻端硯賣給友誼商店,轉賣給外國人,大商店的端硯價格從那時開始上浮。“三大名坑”一塊巴掌大的硯臺價格有幾十塊了。二是1988年左右,臺灣客人開始進來買端硯,把價格抬高了。那時巴掌大的老坑硯價格上升到100多元。第三個時期是2004年,肇慶成為“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硯都”后,成功舉辦了“端硯文化節”,端硯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日益火熱,2000年巴掌大的老坑硯價值1000元,現在已經上萬元,幾年間價格翻了十番。
程文分析,“端硯熱”與當地政府的重視挖掘端硯有關,也與國內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關系。1990年以前,端硯主要是外銷,慢慢的情況發生反轉,到1995年,銷路已以國內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占主體。
□ 專家點評
端硯
小型的有形文化遺產
(肇慶學院教授 王明星)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傳統文化創造的重要物質載體是筆、墨、紙、硯這四樣文房用具,也稱“文房四寶”,而這四寶中若以貴重、珍稀和創制的艱難,又以硯為首。硯臺的歷史悠久,有“四大名硯”之說,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另一說是端硯、歙硯、紅絲硯、澄泥硯)。據統計,全國目前主要硯石產地有58處。端硯有何魅力獨居四大名硯之首?明代學者高濂曾將硯品高下概括為硯之“六德”: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玲、體之厚重、藏之光整。后人又增加“二德”,即“磨之墨稠、文之豐蘊”。以此“八德”去審硯、藏硯、品硯,對端硯的評價就猶如撒網捕魚,綱舉目張。
端硯作為一種小型的有形文化遺產,它的特征主要有三點:
一是歷史悠久、采石艱難。端硯的開采制作歷史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宋代文豪蘇軾的硯銘“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就是采石艱難最為形象、真實的寫照。www.stonebuy.com
二是石質精良、石品豐富。端硯石質細膩、幼嫩、致密、堅實,從地質學上說端石屬泥盆紀,形成距今有四億年。端石深沉、端莊,內涵極富變化而儀態萬千。古人云:“端之五色不可不察”,端之五色通常是:紫(紅)、白、綠、藍、黃(青、黑色是由五色變化而成的)。如:色白者謂“魚腦”、“焦葉白”;色紅者謂“胭脂暈”、“火捺”;色藍者謂“青花”、“天青”等等。老坑、麻子坑、坑仔巖三大名坑珍罕石品的出現,使端硯的增值程度更是數以倍計。
三是端硯發展到今天,早已與文學、藝術、繪畫、書法、金石和雕刻融為一體。無論是制硯加工者、還是愛硯收藏者、使用者,他一定有某些方面的特質,或有文學、藝術方面的修養;或有書法、金石方面的喜好;或有繪畫、雕刻方面的才華,更有欣賞綜合藝術的眼光,這是千百年不斷創造出端硯珍品并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來源《江門日報》
河北承德綠、河北皇室啡、河北黃金鉆、河北沙漠綠洲、河北巴蘭珠...
廣西白大理石,大理石地板磚, 大理石餐桌,白色大理石, 大理石桌面...
文化石,天然文化石,水泥文化石,水泥側粘文化石,側粘文化石,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