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石頭種類
1、青石:主要產于青石鎮和尚弄、天井頭一帶,是奧陶紀的鈣質泥巖經輕變質作用后產生。有幾百年的開采歷史,預測資源量在數億立方米以上。青石以青色、翠綠色為主,也有粉紅、灰色、彩色等,具有光滑、潤澤、耐酸、耐堿等特性,主要用于建筑裝修、工藝雕刻等。其中,硯瓦山以西的青石系優質硯石材http://www.stonebuy.com/料,俗稱硯瓦石,明朝“西硯”即取材于此。
2、花石:花石是奧陶紀的瘤狀泥質灰巖遭受輕變質后,經風化、淋漓后,鈣質流失而形成的,集中分布在硯瓦山——箬溪構造變形帶上,特別是硯瓦山附近一帶。種類有假山石、盆景石、石筍石,具有吸水性強、造型美觀等特點,主要用于假山、盆景等觀賞性石景制作和園林建筑。
3、石灰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主產于宋畈鄉、輝埠鎮一帶,預測資源量達49億噸。以石灰為原料可以生產氫氧化鈣、碳酸鈣、絕熱材料、電石等幾百種產品http://www.stonebuy.com/sample/,應用于建筑、冶金、化工、輕工、食品、石油、農業等諸多領域。
4、螢石:又名瑩石、氟石、五花石,主要分布在東魯、芙蓉、新昌一帶,其中八面山特大型螢石礦最具代表性。螢石因含有不同的雜質而成綠、白、紫、黑等色,外形通常呈立方體或八面體結晶,有時為塊狀或粒狀集合體,廣泛用于冶金、氟化學、建材等領域,是生產人造冰晶石、氟化碳的主原料。
5、葉臘(蠟)石:因巖石呈蠟狀質感、色感而得名,是一種與高嶺土族礦物相似的含水鋁硅酸鹽,分布于大橋頭鄉橋坑村赤山塘至東案鄉高角村瓦窯,預測資源量可達400萬噸。由于其地質形成過程中滲雜不同礦物而呈黃、白、紅、綠等色。應用于工藝品、陶瓷、耐火材料、玻璃、白水泥、造紙、塑料、橡膠等領域。賞石文化新聞
6、其它:方解石、花崗石、太湖石等。
二、代表性石景
1、文峰廣場:總面積3.4萬多平方米。廣場正南面有青銅鑄造的“天馬行空”雕塑。東南角有文化柱6根,花崗巖制作,直徑1米,柱高6.1米,底座1.2米,柱子雕有36匹形態各異的奔馬,象征著飛躍前進中的常山。文化墻包括地質公園和胡柚之鄉的浮雕圖2塊,大小相同,高2.35米,寬22.8米,厚15厘米,浮雕深度為4~8厘米,天然桃花紅花崗巖制作,其中地質公園浮雕展示了數億年地質歷史孕育的化石、地貌等地質遺跡景觀;胡柚之鄉浮雕以河水、沙洲、河灘、胡柚林和房舍為主要內容,再現了常山優美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雙龍雕塑浮雕2塊,高2.48米,上寬2米,下寬2.2米,厚15厘米,浮雕深度8厘米,天然花崗巖制作,雙龍雕塑承載和寓意著常山人民幸福美滿的明天。另外,廣場上還有疊泉石背景和青石、花崗巖地板。
2、金川大橋:全長450米,寬20米,橋兩側護欄總長1060米。最具特色的是護欄之間鑲嵌的“常山古十景”浮雕,共有305塊,依次循環排列,系依據縣美協主席曾宣武的版畫作品雕鑿而成。浮雕長和寬各55厘米,材料采用青色花崗巖,圖案粗獷渾樸,體現了本地民風民情和雕塑藝術的有機結合。
3、三衢石林:位于宋畈鄉,面積6.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達518.8米,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質遺跡。三衢石林由三衢山、大古山、小古山等三座石巖山峰組成,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的石林景觀堪稱“秀甲東南,江南一絕”,有“華東第一石林”之譽。其中,三衢山位于東部,是衢州的“母親山”,據《元和郡縣志》載:衢州因“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景觀以典雅精致見長,主要景點有趙公巖、三衢圣母。中部的小古山,景觀以奇、險、美為主要特色,其景點有猴子觀海、獨樹江南等。西面的大古山,景觀以曲折幽深,氣勢宏偉著稱,主要景點有三衢長廊、紫藤峽谷、仙人洞、天坑等。
4、黃泥塘金釘子剖面:黃泥塘金釘子剖面位于常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園區——金釘子園區,專業上稱作“奧陶系達瑞威爾階全球界線層型剖面”,俗稱“金釘子”。黃泥塘剖面是我國獲得的第一枚金釘子,它是奧陶紀中部(在地球歷史上,從4.9億年至4.35億年約5500萬年的歷史時期被稱為奧陶紀)的一個全球標準地層界線。作為劃分奧陶系年代地層單元的主要化石門類——筆石和牙形刺,在黃泥塘剖面得到最好的發育和保存。黃泥塘剖面早在浙江省70年代的地質調查中就被有關地質專家發現。1993年,以陳旭為首的國際界線工作組一致提議該剖面為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點(GSSP),并于1997年1月獲得了國際奧陶系分會、國際地層委員會、國際地科聯執行局的通過和批準。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
5、硯瓦山——箬溪構造變形帶:是指青石、花石形成區域。該變形帶中的巖石從力學特征分為三大層:下部為層理不好的砂泥巖,中部為層理極好、軟硬相間的泥質碳酸鹽巖,上部為層理極差、均勻軟弱的巨厚鈣質泥巖。這三大巖層遭受橫向運動強烈擠壓時,中部強烈褶皺,上部和下部褶皺不明顯,但造成了劈理的產生(劈理是指變形巖石中能沿次生的密集平行排列的潛在分裂面將巖石分隔成無數薄板或薄片的面狀構造)。劈理的產生使上部的泥巖變為色澤柔和、硬度適中的板巖,這就是優質的板材和制硯材料——青石。層理和劈理的交面把瘤狀灰巖切成柱狀,成為馳名國內和東南亞的園林觀賞石——花石。硯瓦山——箬溪構造變形帶把巖石本身特征對構造樣式的控制作用表現得淋漓盡致,是構造地質學不可多得的典型樣例,是常山國家地質公園最典型完美的構造遺跡。
6、石頭文物:我縣以石為原材料的文物眾多,主要有石橋、石坊、石碑和石刻等。
�。�1)石橋: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橋有:回龍橋,建于明代,單孔石拱橋,長40米,寬5026米。儻溪橋,又名明川橋,建于清代,位于天馬鎮上埠村,長57米,寬7.6米,四孔石拱橋。萬安橋,清代乾隆年間,東案鄉馬初村,單孔,長13.4米,寬3.7米。官莊橋,同弓鄉關莊村,五孔紅砂石質梁式橋,長26.05米,寬1.25米。另外,工藝精巧,保存完整的石橋有20多座。新昌鄉對塢村有石拱橋66座,有石拱橋之村的美稱。
(2)石坊:世美坊,座落在東案鄉底角村,初建于宋,明代重建,兩柱三樓門式石坊。節孝坊,座落在青石鎮山溪邊村,清代,青石質,原為四柱三間五樓翹檐式牌坊,現僅存一樓及二樓局部。
(3)石碑:凌云閣碑刻,清嘉慶十一年制,碑長1.70米,寬0.84米,厚0.07米,陰文行書,共刻776字,主要記載了重建凌云閣的意義、經過及捐銀者姓名、數目等。修建常山縣儒學碑,明清時期制,共十通,青石質,碑文有篆書和楷書,主要記載歷次修建常山縣儒學的意義和過程。儒學文昌臺泮池碑,明代制,青石質,高2.39米,寬0.86米,厚0.15米,碑文楷書,45行共577字,記載建造常山縣儒學文昌臺泮池的意義和經過。
�。�4)石刻:龍潭摩崖石刻,位于天馬鎮龍潭村雙崗口東側石壁上,陰刻行書“天下太平”四字,字徑約10公分×8公分。白龍洞摩崖石刻,位于天馬鎮西門白龍洞洞口石壁上,陰刻行書“咸豐丙辰(1856)五月八日長洲陸世潮、會稽趙之謙、溧陽王晉玉曾游其里”27字,石刻整體面積約2.5平方米,字徑約5×7公分。
金鑲玉、中國啡網、黑白根、彩灰、珊瑚紅、瑪瑙紅、金花米黃、杭...
云石膠, 干掛膠, 云石臘
蒙古黑、湛江黑、中國黑、等各種石材板面及異形,15048409088趙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