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06/9/27 10:25:04 ] 瀏覽人數: 5556
一、元旦(New Year)
元旦是西方各國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無論是在大街小巷,還是在都市村莊,人們一見面就要互相祝福,共賀新春。
在英國,元旦除夕各家各戶都要清掃廚房,以驅除惡魔,使來年順利安康,幸福美滿。有些地方,元旦這天如去素不相識的人家中作客,最好隨身帶上一塊煤作為新年的禮物,祝福主人家新年爐火越燒越旺。
在意大利,元旦除夕,人們紛紛走上街頭,燃放煙花爆竹,載歌載舞,以示慶賀。午夜,有些家庭將廢棄的壇壇罐罐扔到門外,小孩子可以任意砸壞東西,以求送舊迎新。
在法國,元旦除夕最好不要有剩酒,剩酒表示來年不吉利。因此,不少人家在元旦除夕都喝個酷配大醉,凡是開了瓶的酒,都得喝個底朝天。
在希臘,元旦這一天選出漂亮女郎扮演天使,給小朋友們送去新年的禮物。
在葡萄牙,人們用斗牛來迎接新年。元旦的前后10天是斗牛的高潮,各主要城鎮都有專門的比賽場地。
元旦除夕的盛宴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在柔和的音樂聲中,人們頻頻舉杯相互祝福。面對這種歡樂的場面,人們情趣盎然,妙語連珠。有時候,應邀的客人給“強行”帶上用紙糊成的尖頂帽,讓其手持鈴擋,手舞足蹈,出盡洋相。新年的鐘聲響過后,歡樂的人群手拉著手唱起“美好的往日”的著名蘇格蘭民歌。在正規的元旦除夕晚宴上,西方人很注重服飾,男人通常穿起酉裝和禮服,女人則穿上漂亮的長裙。然而,新年的化裝舞會情形就不同了。在化裝舞會上,人們打
扮得新穎和獨特,讓別人一時認不出來。在這種場合下,既無賓客,也無貴賤之分,一切都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中。在元旦除夕期間有些西方人既不到公共場所,也不參加盛宴和晚會,他們到教堂去舉行辭舊歲迎新春。
盡管元旦并非宗教性節日,但是在除夕夜,各個教堂都要舉行辭歲禮拜。
在美國,元旦的風俗來源于各種文化背景,因為美國是外來的移民為主的國家,除夕之夜,他們以各種形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自己歡樂的心情。有的參加除夕盛宴,有的則涌向當地的公共廣場參加公眾的歡慶活動。除夕之夜最為壯觀、最為熱鬧的公眾歡慶場面是在紐約時代廣場(TimeSquare)。紐約市民和外來游客歡聚在時代廣場,人們伸長了脖子等待著廣場上空即將出現的 Happy New Year燈光字樣。新年贈送禮品的習俗在現今的美國社會里正在逐步消失,代之而起是贈送賀年片、賀年卡等等。
Open House(熱情接待)的習俗是美國人元旦習俗的一大特色。他們敞開大門,讓客人自由出人。Open House的始人是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1789年元旦,他打開自己住所的大門,接待來自各方的來客。18O0年,美國定都華盛頓后,每年元旦總統的住地——白宮都向公眾敞開。
在新年到來之際,一些西方人特別喜歡手持大鐮刀的時間老人和圓圓胖胖的小天使的彩色畫像,因為人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時間老人和小天使必將會給人們帶來更大的幸福和歡樂。
二、情人節(Valentine’s .Day)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外貿助手-stonebuy.com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情人節。它是有情男女傾吐愛情心曲的節日。在節日里,有情的男女給自己所心愛的人送去一盒雞心形狀的糖果或一束芬芳的鮮花、一張熱情洋溢的情人卡或一首愛意綿綿的情詩。鮮紅的綢帶系在贈品上,上面附上一句話:愿你成為我的情人。
古代情人節是男女戀人的節日,而如今卻已成為了大眾的共同的節日。在情人節里;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互贈禮品、互換情人卡,表達親朋的祝福或對師長的敬意。盡管隨著時光的流逝,情人節的習俗有所變化,但是作為情人節象征的愛神丘比特卻一直流傳至今。丘比特是一位援弓欲射的羅馬愛神,至今一直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孩子。
情人節最初源于羅馬時代。關于它的來歷傳說很多。第一種說法認為,情人節源于古羅馬2月中旬的牧神節(LuPerculia),它是為了紀念掌管女子婚姻的牧神盧玻庫斯。在牧神節里,青年男女縱情歡樂。這天,年輕未婚的女孩子將她們的名字書寫在“紙”上,放到一只盒子或竹筒里,然后讓未婚男子去抽。被抽中名字的女孩,就成為了這個男子的情人。有些青年男女通過牧神節的“抽簽”活動而成為終身伴侶。年復一年,牧神節成青年男女尋找愛情對象和追求幸福的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情人節是為了紀念公元3世紀一個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傳說由于他帶頭反抗羅馬統治而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得到了典獄長女兒的悉心照料,兩人萌生了愛情。瓦倫丁于公元270年2月14日殉難前,給姑娘寫去了一封充滿情意的信函。
最后一種傳說是,情人節是為了紀念另一位名叫圣·瓦倫丁的人。這個人違背了羅馬皇帝的命令,秘密地為人們撮合婚姻,結果事發被監禁而死。圣·瓦倫丁后來成為愛神的守護神。在公元7世紀,牧神節開始稱為圣·瓦倫丁節(St. Valentine’s Day)。
當然還有人認為,中世紀人們選擇2月14日為情人節,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一天是百鳥交尾的日子,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有著象征性的意義。基于上述的種種傳說,在西方一些國家中,2月 14日既是情人節(Valentine’s Day),又是圣·瓦倫丁節(St. Valentine’s Day)。但是,情人節是大眾的節日,而圣·瓦倫丁節卻是宗教的節日。
情人節從羅馬傳人英國是隨著羅馬占領英國而來的。羅馬人的習俗與英國人的習俗逐步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英國獨特的情人節風俗。
一些美國姑娘在情人節這天,把心中的幾個戀人的姓名寫在紙上,然后分別用土包好放入水中。最先露出水面的名字,就是他的情人。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洛弗蘭德鎮(Loveland)是全世界的情人節之鄉。每年的情人節,在這情人節之鄉的郵政局就要招募大批志愿者協助整理數十萬封來自世界各地的情人卡。這些卡都要在打上紀念郵戳之后再寄出去。寄出的情人卡上必須蓋上“情人節之鄉”特有的標記;帶著金銀絲帽的愛神丘比特,印有r。ye縮寫的“t”字樣的雞心和一首詩。這個美國小鎮現在已成為全美乃至全球的情人節中心,它
被譽為“愛神的總部”。
如今的情人節習俗基本起始于19世紀,但現在已發生了變化。在情人節這一天,西方國家的一些大學和社會團體一般都要舉行情人節舞會。會場周圍綴滿馨香撲鼻的鮮花,情人節的標記——雞心,愛神丘比特的畫像安放在會場醒目的地方。
情人節贈卡送信也不限于情人之間,男女同學或同事之間亦可相互贈送。當今的情人節不再只是成年人的節日,同時也是兒童的節日。
三、復活節(Easter)
復活節是西方國家隆重而又盛大的宗教節日。復活節的清晨,當天邊剛抹上一縷晨略,婉轉而深沉的樂曲開始響徹晨空。在樂曲的感召下,基督教徒從四面八方涌向教堂、公園或公共廣場去迎接復活節的黎明,紀念基督耶穌的復活。
據“福音書”記載:“基督耶穌生于公元1世紀。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生于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母親是童貞女,名叫‘瑪利亞’。因‘圣靈感孕’而生耶穌。耶穌為贖人類罪孽而降生為人,故稱為‘救世主”’。耶穌繼承猶太教部分教義并加以改革創新。他特選了互2個門徒,賦予他們傳教的使命和權利。后來為猶太教當權者所仇視,被捕送交羅馬帝國
猶太總督彼拉多,由其判決釘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復活。復活節就是為廠紀念耶穌復活而定的。雖然復活節是紀念耶穌的復活,但是復活節這個名字卻取自古代的春陽節(Norse Fesdval of Snrins Sun),春陽節是古代納維亞人的節日,它歡慶冬天的過去,春天的到來。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復活節逐漸代替了春陽節。但是,由于耶穌是在春陽節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所以在慶祝復活節同時,春陽節的一些風俗在很長的時間里被保存下來。古時候,復活節與猶太的逾越節(Passover)是在同一天里。這是因為耶穌是到耶路撒冷慶祝猶太逾越節時被打死在十字架上的u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先復活節的R子是根據逾越節的日子而定的,而逾越節的日子是根據儒略歷(Jll-lian Calender)而定的。儒略歷是根據月亮的盈虧每年都有一定的變化而定的月B時基督教徒認為,復活節的日子不能變動,它應該是在星期日周為耶穌是在星期日復活的。為此,公元2世紀,羅馬教皇下令將星期日定為復活節。然而,這道命令遭到一些教區的反對,如英國等地的教區仍以儒略歷的逾越節為復活節。
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但丁在尼西亞內閣會上(Council of Nicaea)支持了羅馬教皇。尼西亞會議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復活節。1582年,格利歷(Gregorian Calender)代替了儒略歷。格利歷就是現今的陽歷。但是,英國及其殖民地還是使用儒略歷,這樣就造成了正教和新教在復活節具體日子上的差異。直到1752年,英國改用格利歷后,這種差異才消失。復活節一般是在舊歷的3月22日至4月23日之間,確切日子要根據春分那大或其后出現的滿月決定。
西方國家的復活節有各種風俗。比如,有的在懺悔[J(Shrove Tuesday)里吃油炸餅,有的在復活節那天里燒毀猶大的模擬像,他是背叛耶穌的一個門徒。在仔悔日里,基督教徒要去教堂仟悔以贖罪、復活節星期一(Easter Mon-day)是復活節慶祝活動的高潮。在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每年這天都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游行。有些西方國家在這天還要舉行傳統的“滾雞蛋”活動。復活節前40天稱大齋期(Lent)。大齋期開始這天,基督教徒要舉行禮拜儀式。牧師將棕們葉的灰—一基督徒稱之為圣灰,涂在禮拜者的額前,惜以告戒教徒們生命之短暫,要行善事而賦人類之罪。復is節前的星期日稱圣日(Holyweek)。這天基督教堂贈給禮拜者棕潤以示紀念耶穌。傳說耶穌是在星期日抵達耶路撒冷的。這天,他受到了耶路撒冷城民的熱烈歡迎。人們在耶穌經過的路上鋪上棕相枝,撒上棕桐葉。
復活節是在莊嚴、隆重的氣氛rl。開始的。教徒們在音樂的伴奏下唱著圣歌(hymn)、頌歌(carol)、念著贊美詩,表達他們對耶穌復活的歡樂和喜悅心情。復活節的教堂燭光通
明。據說,燭身象征著耶穌的圣體,燭芯是耶穌的靈魂,燭光表示耶穌神性和人性的統一。在復活節里,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教堂儀式結束后,人們習慣于沐浴在春天和煦的陽光下,漫步于青枝綠葉之間,呼吸著春天的氣息。
染色的雞蛋是復活節的標志。古代春陽節,人們互贈染色的的蛋以表示互相祝福。染色的蛋有一定的含義。黃色的表示慶祝春天的到來;紅色的表示生活的歡樂。基督教徒將雞蛋看作為“新生”的象征,用紅色來表達耶穌復活的喜悅心情。復活節的早晨,孩子們會意外的發現一個藍染色的雞蛋。當然,一些大一點的孩子喜歡自己動手給雞蛋染色,或進行別有風味的裝飾。現在,西方國家的復活節
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上;已經可以看到巧克力、水果布丁等制作的雞蛋。
兔子是復活節的又一標志。關于復活節的兔子有很多傳說。一種說法是:占時候,復活節的日子是以月亮的盈虧決定的,而月槐樹下的兔子與月亮是形影不離的,所以,古人用兔子作為復活節的象征。另一種說法是:在德國有一個貧窮的母親,在復活節里無錢給孩子們買更多的食品/Z得染一些雞蛋,把這些蛋藏在草叢的草窩里,然后讓孩子們去找。當孩子們尋找雞蛋時,忽然有一只兔子從草窩中竄出來,有個孩子大聲叫道:“兔子給我們送來了復活節的染色蛋。”從此,復活節的兔子和染色蛋成了復活節的一種標志。
四、萬圣除夕(Halloween)
10月31日夜是西方國家的萬圣除夕。萬圣除夕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歐、西歐凱爾特部落。凱爾特人崇拜祭司神(Druid)。據凱爾特人的宗教信仰記載:每年的10月31日,死亡之神和黑夜之神要將天下亡靈驅趕到祭司神面前。又一傳說:羅馬人認為祭司神的新年是11月1日。這天,祭司神召集天上的神靈以安撫有罪的亡靈。出自這種古老的傳說,現今的萬圣節都要擺上紙剪的妖魔鬼怪、女巫精靈。
萬圣除夕的許多活動都與迷信有關。萬圣除夕的前一星期,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開始準備鬼怪面具和望而生畏的服飾。入夜(萬圣除夕),當打扮得猙獰可怕的孩子們出現在家長面前時,家長要表示害怕,這樣孩子們會感到很快活。有的孩子用掃帚柄將頭帶尖頂帽,身披黑長紗裙的“女巫”送到鄰家的屋頂上;有的孩子用被單裹在身上,扮成鬼怪精靈;有的孩子則拿著或戴著令人恐懼的骷髏畫到處嚇人。在英國的切斯郡和施洛郡,許多人在萬圣除夕要外出“招魂”,但在現代,人們已不再給“幽靈”散發過去曾經散發過的“萬靈餅”。
大部分小孩子在這天晚上打扮得奇形怪狀,背上小布袋,挨家挨戶地去乞討。他們按響鄰居門鈴,有人開門時,他們就高喊:“捉弄或款待”(trick or treat)。成年人也喜歡這些“行乞”的孩子。他們摸摸孩子們隨身的小布袋,然后在布袋里裝些糖果、糕餅和水果等。所以,這天晚上大部分西方家庭都要備些供上門“行乞”的食品。如果有人拒絕孩子們的要求,他們就要被捉弄。孩子們會將肥皂涂在人家的玻璃窗上,會把人家修剪花草的工具搬到讓人不易找到的地方。
萬圣除夕是大孩子們搗蛋和惡作劇的狂歡之夜。他們向來往的車輛扔雞蛋、西紅柿,把人家放在走道上的家具等物搬出去扔進垃圾箱,在公共場所的柱廊欄桿上亂涂亂寫,把難以清除的蠟油涂在商店酒家的玻璃櫥窗上或汽車的擋風玻璃上。住在山區的孩子,還會將人家種在山坡上的南瓜摘下來當作皮球滾下山。英國的馬恩島將萬圣除夕稱為捶門之夜(ThumP-the-door Night)。因為在這晚,一些人聚集在一起,用蘿卜、白菜、西紅柿或類似的東西捶打人家的大門,直到有人出來給他們錢或相應的東西為止。因此,為了防止有些人的過分破壞行為,萬圣除夕的街上警察戒備森嚴,隨時阻止過分的行為,逮捕觸犯刑律的人。
一些群眾團體在萬圣除夕要舉辦各種娛樂活動,目的是將青年人的過剩精力引導到正常的活動軌道。在活動中表現出色者可獲得一定的獎品。萬圣除夕的文藝活動主辦單位一般都會向參加者免費提供巧克力、糖果糕點和飲料等。不過,所有的娛樂活動必須由青年人主持,這是萬圣除夕的風俗。萬圣除夕有奉承拍馬比賽、講鬼怪故事、做鬼怪游戲,兩人對咬掛在空中的蘋果等怪異荒誕的活動。
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外貿助手-stonebuy.com
南瓜燈籠、蘋果和玉米桿是萬圣除夕的吉祥物。南瓜餡餅、爆玉米花和蘋果汁是萬圣除夕的點心。萬圣除夕時用紙剪的鬼怪精靈、黑貓女巫是表示對萬圣節的敬畏。傳說古代凱爾特人為了感謝太陽神給人類帶來的豐收,為了驅趕有罪的靈魂,他們在萬圣除夕這一夜,在高山上燒一堆黃火,然后圍著火講述各自最可怕的經歷。上了年紀的婦女則要求“女巫”占卜一下來年的運氣。據說黑貓是“女巫”的吉祥物。南瓜燈籠、蘋果和玉米桿都是萬圣除夕的標記。據說古時候愛爾蘭有一個名叫杰克的人,他不敬上帝,且為人吝嗇。死后戲弄陰曹主宰,被趕出陰曹地府,并判他永遠在黑暗里提著燈籠行走。萬圣除夕早先在美國并不盛行。1840年,隨著大批英格蘭地區的蓋蘭人來到北美后才盛行起來。但是,萬圣除夕的風俗傳到美國后有了一些變化。如人面南瓜代替了過去的蘿卜或燈籠。美國人在萬圣除夕,把大南瓜挖空,并在上面刻上人的五官,然后在挖空的南瓜里點上小蠟燭。這樣,在黑暗中遠遠望去,南瓜燈籠就象一張微笑的瞼。挖出的南瓜瓤可以做成可口的南瓜餡餅。由于南瓜在萬圣除夕中的“地位”實在重要,所以這一夜,所有的南瓜都會被搶購一空。
小孩子在萬圣除夕外出“行乞”的風俗也發源于愛爾蘭。愛爾蘭的孩子在萬圣除夕為愛爾蘭的宗教之神Muckolla而挨家挨戶地“乞討”。后來,歐洲其他地方的孩子們也仿效了愛爾蘭孩子們的做法:在萬圣除夕穿著奇裝異服,戴著鬼怪面具外出“行乞”,不過他們認為他們“乞討”來的是“靈魂餅”。1950年,美國費城的兒童首先提出要將萬圣除夕“乞討”得來的食品讓全世界兒童共享。之后,美國兒童又提出萬圣除夕要“乞討”錢而不是食品。這樣,就可以通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乞討”得來的錢寄給別的國家的兒童。現在,在萬圣除夕經常可以看見背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字樣的小布袋的兒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有專人負責萬圣除夕兒童“行乞”的活動。